“重点改造天河体育中心、奥体中心等核心场馆,取消多层围蔽、开放围墙边界。如天河体育中心拆除 450米围蔽后,场馆绿地与市政人行道直接连通,行人视线通透,行走空间拓宽 30%以上;奥体街区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绿篱,绿地融入街道,市民散步时可自然进入场馆周边。焕新后‘东较场—英雄广场—烈士陵园’这一南北红色纪念轴线,不仅打造出新型的城市会客厅,也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还有大学城体育中心、越秀山体育场等等,以上这些体育场馆均已打造成为无界体育公园,打破了长久以来体育场馆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界限,兼顾功能、文化与民生,从‘赛事专属’转变为全民共享空间,切实提升市民的宜居体验,促进了‘城市内涵式发展’。”

11月20日上午,中国体育报记者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专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广州赛区场馆周边精致街区建设咨询项目负责人胡峰。他详细解读了本届全运会留给广州的宝贵遗产——精致街区。


人民性 场景感 精致化
胡峰介绍,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下,十五运会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原有场馆改造而来,并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和运动员村,场馆微改造催动精致街区的诞生。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广州以举办十五运会为契机,让精致街区建设成为这一目标的生动实践。广州通过空间、功能、文化三维度改造,让精致街区既满足赛事需求,又成为服务市民、承载城市记忆的民生空间,切实将现代化人民城市理念落地。围绕30个赛事场馆打造 17个开放共享、平赛结合的精致街区,具体从三方面推进。一是空间共生:拆除天河体育中心450米多层围蔽,开放奥体街区围墙,打破“场馆孤岛”,新增5个市民通道,实现地铁、市政道路与场馆无缝连通,将赛事空间转化为步行绿廊、街角公园。二是功能利民:嵌入全龄友好设施,如天河体育中心改造1.5万平方米林下空间,融合休憩、康体功能;打造“零障赛区”,5个主出入口改为全宽式缘石坡道,路面坡度≤3%,保障老人、残疾人安全出行。三是文化延续:保留地域特色,天河体育中心北轴树池铺装融入运动文化展陈;40%现状铺装利旧,南广场3500平方米旱喷花岗岩石材复用为停车场铺装,延续城市记忆。

胡峰表示,广州不再追求大规模的建设,而是聚焦体育设施空间的焕新,以精致场馆、精致街区建设为实践载体,将赛事需求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不仅响应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更探索出一条以人民性、场景感、精致化为特点的精致城区品质提升路径。

全运遗产惠民 激发城市活力
从“办赛事就是办城市”到赛事遗产惠及人民,街区改造如何兼顾赛事需求与长效运营?十五运会结束后如何持续服务市民、激活城市活力?
胡峰表示,广州始终将“赛事遗产”的长效性作为核心目标,通过“赛前设计预留、赛中动态调整、赛后功能转型”的全周期管理,兼顾赛事需求与长效运营。

赛前以“平赛兼容”为核心做设计。功能预留上,在街区改造中,同步考虑赛事与日常使用的需求。比如智慧灯杆既满足赛事期间的视频监控、广播扩声需求,赛后可以继续用于市民获取信息及环境检测;过街等候区在赛事期间作为观众集散点,赛后则成为市民休憩空间。在设施提升上,采用可转换、可移动的设施。比如赛事期间使用的临时指引标识、座椅,赛后可拆除或调整为日常设施;场馆出入口的全宽式缘石坡道,既满足赛事期间运动员、观众的无障碍通行,赛后也能服务老人、残疾人等群体。

赛中以“动态适配”平衡需求。在人流管控协同上,赛事期间,通过“分时段开放”“流线分离”等方式,避免赛事人流与市民日常出行冲突。比如早晚高峰优先保障市民通勤,赛事观众引导至专用通道;同时协调周边商场、停车场,分流赛事车流,确保街区交通有序。在临时设施上,对部分设施进行临时改造,提升赛事保障能力。比如在街区增设临时医疗点、饮水站,赛后可改造为便民服务站;绿地临时增设隔离栏,赛后拆除恢复为开放空间,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日常使用的影响。
赛后以“功能转型”激活长效价值。这体现在场馆功能多元化,部分新建场馆赛后转型为体育公园、青少年训练基地。 比如奥体中心部分场馆已开放市民健身服务,提供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改造后的老场馆则增加公益开放时间,比如天河体育中心每周设置“市民免费运动日”,吸引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

“未来,城市发展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和做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精致街区’成果,让十五运会建设成果持续惠及广大市民,助力广州建设成为更具活力、更具魅力、更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胡峰最后说。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