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参与了中国排球协会和中国体育报、新体育网合作的“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四十周年”纪念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工作。在忙碌的图片收集、文字整理和稿件采写过程中,我也回忆起了自己十七年跟踪报道中国女排的经历。回想起那些人、那些事,感慨良多。
↑资料图
中国女排在四十年中获得十个世界冠军,我在十七年女排报道中通过各种方式见证了第七至第十次夺冠。一代代女排队员、教练员弘扬女排精神忘我拼搏的事迹通过我的报道传递给万千读者,令我与有荣焉,也无须赘述。让我同样感动的,还有那些为了中国女排能够登上世界之巅作出诸多贡献却鲜为人知的人员。
2004年春,我进入中国体育报工作,第一次下队就是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采访备战四国赛的中国女排。走进训练馆,陈忠和、冯坤、周苏红、杨昊……一张张以往只能在电视画面中看到的面孔映入我的眼帘。我记得,时任中国女排助理教练的赖亚文指导在训练间隙走过来,主动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当时我比较紧张,语无伦次地做了自我介绍之后,竟然向赖指导说了句“以后大家互相学习”以示客气。后来每次回想起来,都会哑然发笑。
随后的几年时间,我有幸以随队记者身份跟随中国女排采访了世界女排大奖赛、世锦赛等一系列比赛,获得了和队伍“同吃同住同训练”的机会。除了近距离观察女排姑娘们的日常训练、生活,我也结识了球队中的助理教练、陪打教练、队医等。我记得,世界女排大奖赛转战各地期间,时任中国女排助理教练的俞觉敏每天训练出发前都会给我打电话,细心地通知我和队伍一同搭车去训练馆的时间。和我同龄的陪打教练袁灵犀平时言谈不多,有一天训练之后,他专门找到我,向我借一本排球英文词汇方面的资料。原来,袁灵犀在日常训练之余非常热爱学习。后来,他成为中国女排在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方面首屈一指的专业人才。不过在北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还没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技术统计分析工作,而包壮、张建章、张文一等陪打教练除了日常训练,还常常会在晚上队员们都休息之后,和主教练陈忠和、助理教练俞觉敏等分工协作,进行繁重的资料整理和对手情报分析等工作。其后,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陪打教练如吴晓雷、于飞、施海荣、李童等进入中国女排,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全面应用也给了这些繁重工作以助力,但这些陪打教练仍始终不忘初心地甘当着一代代中国女排幕后的英雄。
队医是中国女排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的重要成员。十几年来,卫雍绩和王凯两位队医在中国女排默默奉献,为队员们提供着悉心的治疗和康复服务。王凯是2005年进入中国女排的,我接触队伍比他早一年,常常开玩笑说我俩是“同期”入队。比赛工作之余,我们也会相约一同饮茶、聊天,我也从他那儿了解到不少运动医学知识。
十七年排球报道工作中,我还有幸聆听戴廷斌、邹志华、李耀先等排坛前辈畅谈中国排球发展历程中的故事。他们即便年事已高,还会贡献余热。此外,我也在工作中结识了胡进、蔡斌、王宝泉、俞觉敏等知名教练员,和他们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他们曾在中国女排主教练岗位上工作,即便走下国家队帅位,他们仍在地方俱乐部继续为中国女排培养人才。
无论是带领中国女排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的功勋主帅,还是在低谷中毅然执掌中国女排教鞭的主教练,或是助理教练、陪打教练,抑或科研、医疗人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默默工作、不计回报,才有了中国女排今天的成绩。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