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深沉,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一层的冰壶场仍然灯火通明,清脆的冰壶撞击声此起彼伏。因为想要加练的队员太多,教练组不得不把晚上场地使用时间分成两段,让每个想加练的队员都能获得一条冰道。
↑资料图
这已成为国家冰壶集训队的每日常态,从5月在秦皇岛开启米兰新周期的训练营,“末位淘汰”给队员们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化作日常训练的动力,队内形成了良性竞争。据教练李广旭介绍,训练营成员主要是各省推荐的,刚集结的时候人员比较多,体能测试后淘汰了一批运动员,随后到天津蓟县冰上训练基地进行冰陆结合的训练,冰上技术测试后又淘汰了一批。目前队内有16男、11女共27名队员。“末位淘汰是冰壶队的优良传统,我们就是要在队伍中形成通过良性竞争达到不断促进的过程。”李广旭说。接下来队内还会继续进行比赛和淘汰,计划形成一支包含2支男队、2支女队、2支男女混双共20人的队伍,并随时进行动态调整。
李广旭介绍,队里现在一天三练,有时候晚上还会安排战术学习,“你追我赶的气氛非常好。”李广旭说,“老队员现在主要是进行重新组队的磨合以及一些动作细节的雕琢,年轻队员通过不断进行的队内循环赛提升也很快。”
经历过北京冬奥周期的老队员们对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已经十分熟悉,他们也会和年轻队员们分享经验。“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大家互帮互助,互相磨合,队内整体氛围特别好。”杨莹说。作为一名老队员,张丽君在一些技术问题、团队配合细节方面经常主动指导年轻队员,同时也从年轻队员身上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竞争压力肯定会有,还是要做好自己,再带动团队一起向上走。”张丽君说。
31岁的马秀玥作为集训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他既是场上的“最强大脑”,把丰富的经验传授给年轻队员,也是加练的“带头大哥”,看到他每晚都自己加练,对每一壶的出手力度和走位都精心琢磨,年轻队员们都深受鼓舞。“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发自内心想要去做。比如每次我加练完之后,看到自己加练次数、出手速度、成功率等数据都随之提高,我就特别有成就感。”马秀玥认为,正是这些成就感支撑着他不断去训练,在日复一日的推壶、擦冰中依然保持着对这项运动的热情和热爱,“当我把职业当作兴趣爱好,在别人眼里辛苦的工作对我而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关天琪右手臂上有一条两寸多长的手术疤痕,这是备战北京冬奥会给他留下的“纪念”——在一次训练中他的右手拇长肌腱突然断裂。“当时我正专心扫冰呢,就听‘吧’的一声,我的大拇指就抬不起来了。”这种伤病对于运动员来说多是由于长期劳损导致,而关天琪却说得轻描淡写,“现在已经恢复得很好了,不影响我做任何技术动作。”米兰周期,关天琪重新出发,他给自己的要求就是苦练基本功,“我相信通过恶补短板,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来自贵州的费学清是集训队中的新人,他很珍惜这个机会,训练十分刻苦,技战术、思想意识都有了大幅提升。“队里的大哥大姐们对我们十分照顾,加练时也会纠正我的错误动作,帮助我快速提高。”费学清说。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冰壶队在男子、女子和混双三个项目上分获第五、第七和第九,新周期全队上下已统一思想,憋着一股劲要向米兰领奖台发起冲击。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