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为期17天的U-17国家男子足球队结束了2023年第一期集训,主教练杨晨对队员们在训练场上的勤奋刻苦表现表示感谢,他尤其对后勤保障团队表达了感谢之意,认为整个团队勤奋敬业,为球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杨晨并不是客套,与在赛场上被媒体聚焦的球员相比,后勤保障团队一直隐于幕后,但其工作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甚至直接影响着球队的战斗力。
医疗组的工作投入身心
参加本期国少队集训的后勤保障管理团队共8人,包括领队、球队管理、医疗、科研、装备管理人员。后勤保障团队为国少队的集训提供全天候服务——没错,他们的工作从早忙到晚。如果半夜里有球员睡不好,医疗组也得采取措施。
国少在云南玉溪集训期间受到新冠感染、旧病新伤、高原反应等不利因素影响,4名医疗组成员也忙得不开交。据医疗组负责人周小龙介绍,这可能是国少建队以来,医护人员工作量最大的一期集训。
训练场上,整个工作团队不分彼此,需要出力时无需动员。除了就场上球员的不适或伤情做紧急处理,他们还随时在场边保持着工作状态。计时、捡球、布置场地、搬运器材、移动球门……各种义务劳动不一而足,谁也没有闲着的时候。
到了晚上,4名医疗组成员则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给球员们做放松、按摩、牵拉、针灸。据了解,3名理疗师周小龙、罗攀、刘健都有运动康复或针灸推拿的专业背景,队医冯社阳则是运动医学专业毕业,以中医运动骨伤为主修方向,但按摩针灸也不在话下。玉溪期间面对40名队员,4人工作到深夜11点是家常便饭。
如果没有冷疗仪、筋膜枪等自带的十余台设备的辅助,按照每人半小时的治疗时间,4名医师可能要干到后半夜。“国少训练非常辛苦,球员全身心的付出,更需要精心照顾,他们的疲劳程度反映着训练的强度和水平,也决定了我们的工作量。”周小龙说,治疗时间除了动手,他们也愿意充当聊天、倾诉的对象,为球员的心理建设尽一份力。
4名医师夜里做着同样的工作,白天则各有分工。周小龙的主要职责,是对伤病的治疗、检查、监测、评估状况与教练组随时保持沟通。此外还负责伤病球员的康复训练,本次高原集训,一度有半支球队在他的照管下进行恢复性训练。
其他3名成员中,冯社阳负责药品管理、伤病诊断,必要时联系专家会诊;刘健负责仪器检查、运动功能饮料的配制补充,还常常陪球员去当地医院做检查和治疗;以冰疗、恢复为主要工作的罗樊,则从U-23国家男足借调而来。
科技应用之妙存乎于心
近年来,中国足协一直在强化球队的科技力量和医疗保障,而罗攀的临时加盟,体现着“大国家队”的概念,即各级国字号资源同享。这一概念在情报、科研、技术、训练监控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据了解,去年10月的亚预赛刚结束,国少的情报工作就立刻启动。在抽签分组未定的情况下,国管部的情报团队面向16支参赛队中其他三档的12支球队广泛撒网,种子队日本、韩国、塔吉克斯担、泰国,以及第二和第三档次中的重点球队伊朗、沙特,相关的比赛录像及其教练、球员的信息,已经陆续与国少进行共享和分析。
体能教练张洁不仅要完成教练组的工作,还兼任着国少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以发挥他在球员身体数据采集和运动表现分析方面的专长。张洁从足球专项的运动训练专业硕士毕业后,专注于可穿戴运动科技设备的研究运用已超过十年,对国内外各种运动科研软硬件了然于心,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给教练组提供的决策参考也越来越准确。
张洁介绍说,数据只是工具和参考,并不能取代科研人员的思考。“过分地利用数据,会陷入很大的误区。”数据的实时监控、采集分析,既要有固定的算法,也要结合球员的个体差异。面对处于身体发育期、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不尽相同的国少球员,同样的最大心率、最大速度,可能采用不同的训练配速、休息时间和营养补水方案。
科研团队的另一成员是负责摄像的李嘉豪。白天总是独居“塔楼”之上操作两三台摄像机,录像剪辑工作也必须当夜完成,目的是提供全局视角的内容,结合GPS数据的每日汇总,以便教练组及时总结,适时调整训练的内容和强度。科研团队虽然成员不多,但依托“大国家队”的集体力量和数据平台,其工作成果每年、每月、每日甚至每刻都能在教练组那里得到应用。“王钰栋,这圈快了9秒,赶紧降下来!”教练们的呼喊来自科研的支撑。
工作团队中,负责装备管理的涂航博每天训练开工最早、收工最晚,除了训练场边借用的一个集装箱塞满了运动装备、训练器材,设在酒店里的库房也是他晚上的办公室——盘点汇总、损耗统计、维修补废……每晚都在进行。“装备管理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要非常心细才能胜任。”陈凯说。
春节过后的1月28日,全队将在珠海开始为期近40天的第二期集训。通过玉溪期间的考察,40人的球员大名单在珠海将有所缩减,但国少工作团队的力量不会减缩,只会随着决赛圈临近不断增强优化。
图片来源:中国足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