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南宁11月13日电 截至11月12日晚,有1人1次平1项世界纪录,7人24次11项超世界青年纪录,超或平一批亚洲、全国纪录和全国青年、少年纪录……11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学青会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李辉向记者介绍了一组学青会竞赛数据,成绩相当亮眼。
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学青会应体教融合改革而生,三年过去,学青会也成为体教融合改革成果的一面镜子,由此窥见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未来。
联合培养:“体教融合”冠军闪耀赛场
超全国成人纪录、平世界纪录的福建女子举重运动员徐璐莹,跑“赢”亚运冠军的浙江14岁田径小将陈妤颉,这些闪耀的体坛新星得到大家的关注。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体教双方的共同发力。他们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在少体校训练,是通过体校与优质教育资源结合的培养模式打造出来的“体教融合”冠军。
李辉表示,学青会是体教融合的重大改革成果之一,也是在三年后对体教融合的全面检验,从这次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体教融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这样的青少年体育人才会越来越多。”
体校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持续推动新型体校改革。“体校没有过时。”李辉表示,到目前为止,体校仍然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和主要阵地,东京奥运会上114名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中,有113人都是通过各级各类体校培养出来的。“体校非常重要,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改,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观念,体校近年来不断经受着冲击,所以总局一直把体校的创新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这也是青少司的工作重点之一。”
李辉说:“就像徐璐莹和陈妤颉一样,体校要成为一个地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核心阵地,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放弃文化课,通过体校和优质教育资源结合的模式可以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体教融合背景下,体校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向普通学校交流开放,带动地区青少年体育发展,实现‘双向互动’。”
更加开放:不拘一格降人才
学青会的丰硕成果坚定了总局推进体教融合改革的决心,也坚定了更加开放地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信心。
李辉表示,从东京奥运会的滑板到巴黎奥运会的霹雳舞,新兴项目正一步步登上国际赛事舞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该更加开放多元。“从过去单一的举国体制培养人才,到面向社会、面向家庭、面向学校,针对不同项目的发展特点,用更加开放的姿态转变培养方式,广开人才培养的大门。”李辉说。
学青会期间,总局也专门发布通知组建调研组,由每个比赛项目指定两名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调研,对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梳理和评估,为国家队选拔人才做参考。李辉表示,从城市运动会、青年运动会到学青会,青少年赛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发现、培养和检阅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以此来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久久为功:推动体教融合持续深化
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不仅关系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这三年来通过体教融合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愿意让孩子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李辉认为,这是体教融合“小考”的突出成绩之一。“无论是体育界、教育界,还是学生、家长和社会,体教融合已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深入人心。”
李辉表示,通过三年实践,全国各地在体教融合上的成果已逐步显现,比如在打通上升渠道、拓宽运动员出入口、丰富赛事体系等难点方面,形成了很多创新做法,特别是在市区县两级,也为未来更进一步的体教融合提供了丰富借鉴。
此外,针对体教融合中的难题和壁垒,也采取了针对措施。例如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打开大门,让学校队伍和俱乐部梯队同场竞技,参赛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排球今年也推出了区域性的高中联赛,并尝试将一些赛事放到校园,带动学校体育发展。李辉表示:“我们以后还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体教融合首先在赛事上融合起来。”
接下来,青少司会继续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工作主线,一方面发挥体育优势和作用,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推广一批体育干预手段和方法,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也要紧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汇集多方力量,从体校、学校、社会俱乐部、青少年联赛中发掘、培养“好苗子”,久久为功,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第一届学青会官网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