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来时的迷茫,到支教生活过半的成长,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组织的高校师生体育支教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蜕变,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大家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调整课程计划,丰富自己的支教经历,让每一堂课都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因地制宜 尝试新项目
“从研究生到一名支教老师,角色的转换让我深入了解了基层体育教育事业,也更加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北京体育大学支教团队王志鹏说。根据支教团队的轮换方案,在结束了织金二小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以后,王志鹏来到了织金县第六小学,展开余下的支教活动。初到六小,师生们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他,校领导带领他了解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并且希望以后能够帮助他们推广新的运动项目。观察到学校有四块完整的羽毛球场地后,结合自身的专项,王志鹏建议学校可以开展排球运动,开设“一校一品”排球课程。校长米红林在了解排球项目的特点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提出要把学校打造成为排球特色学校。
学校为开设排球课采购了一批4号硬排球和5号气排球。根据小学生的体能特点及两种排球的不同特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不同的技术教学时,选择不同的用球。王志鹏说:“前两周做垫球技术教学时,我选择4号硬排球,球的重量相对重一些,对于初学排球的孩子们来说,小臂击球部位对球的感觉会更加明显,球也相对好控制,学生更容易掌握垫球技术。接下来的时间,随着天气渐冷,在进行传球、发球技术教学和教学比赛中,我将更多地选择气排球。气排球的球体轻、材质柔软、球速慢,对于小学生来说安全风险降低,学生更容易接住球,增加来回击球次数,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和精彩性,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排球运动的兴趣。”
为了避免支教活动结束以后排球项目在六小无法继续推进的情况,王志鹏除了开设排球课,组织排球社团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六小的老师进行排球基本技术及教学方法的培训,并与综合组的老师一起编写高、中、低三个年段的排球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为了协助学校打造出排球特色课程,王志鹏建议,把排球文化、女排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将推出排球元素的系列宣传栏。目前,他正在积极收集相关展览素材,帮助学校把排球文化更好地在校园内推广宣传。
资料图
利用专长 丰富课堂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支教团顾静雯最近两周的教学重心逐渐从体育常规教学向大课间啦啦操的编排与教学转移,甚至出现了被她称为“魔鬼周”的一周,虽然很辛苦,但是她觉得成就感十足。顾静雯说:“这一周的时间,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需要,我在完成常规体育课的教学外,还要帮助学校编排一套属于城关四小的大课间校园特色操。城关四小是一所新学校,学生们缺乏课余体育生活,通过这套操的推广普及,有效带动了校园大课间的活力,也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创编的范式。通过我的专长丰富了校园文化,让我倍加自豪。”
编操对顾静雯而言并不是强项,毕竟体操和啦啦操、健身操有较大的不同,但是经过前面几周的教学并且结合本次支教任务,她想到了一个新奇的点子,即将动感的音乐和对学生身体发育有益的动作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她说:“在前几周的支教生活中,我意识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自然就不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于是我选择了律动性强、学生们都喜欢的音乐,结合体操中一些动作整合编排了这套操,这些动作对学生的平衡性、灵敏性及矫治脊柱侧弯等均有积极意义。尽管创编初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动作过于繁琐,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推广,经过后期改良,这套操的普适性大大提高,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乐在其中,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
中央民族大学支教团李兆雍在初期教学中,对学生的身体情况与运动技能进行了摸底,通过收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系统的测试,他发现很多学生身体素质不错,但运动技能及对项目的规则了解略有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李兆雍利用几个下雨天的室内课,开展了运动技巧小讲堂。李兆雍说:“我先通过视频向他们介绍三大球及三小球的基本规则、比赛构成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十分认真地听讲,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能让孩子们对自己喜爱的项目有一个清晰又完整的了解,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李兆雍也考取了篮球裁判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长大以后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篮球社团课上除了向同学们传授了一些篮球的小战术外,还进行了裁判法与吹罚手势、记录台职责等内容的课程,孩子们也乐在其中。李兆雍说,他的目标是在随后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进行一场完全由学生们自己组织的篮球对抗赛,让他们自己担任裁判、记录台这些岗位,从中体会篮球不同寻常的乐趣,也为基层篮球裁判队伍发展培养一批后备人才。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