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体育局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战略,强化青少年体育工作,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东京奥运会上,浙江省共培养、输送33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赛,夺得7金2银2铜,不仅续写了浙江“届届奥运有金牌”的殊荣,而且创造了浙江奥运史上新的辉煌。在陕西全运会上,浙江省体育健儿夺得44金35银37铜,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深化体教融合优化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后备人才布局,扩大青少年注册人口。浙江省开通线上青少年运动员注册“掌上办”系统,运动员注册实施身份证和学籍(或户籍)双重身份认定,现全省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人数达19.39万人。动态做好四年一周期全省业余训练布局工作。2019—2022周期全省业余训练布局人数达5.53万人,其中体教融合学校布局人数占比56.58%。确定年度重点体育后备人才。每年通过开展体育后备人才综合训练营活动,动态选拔确定年度重点体育后备人才900人左右。实施百人培养工程,每年纳入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计划200人,每年每人补助经费2.5万元。
完善体育赛事服务。联合省教育厅举办省级青少年体育赛事、幼儿体育大会等活动。在体育总局青少司的科学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21年全省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共计2249场次,参与人员达117万人次。加强各类基地建设。浙江省积极申报新周期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同时创建省级各类基地。目前,浙江省认定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4家,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57家。东京奥运会上浙江省夺金运动员,均来自各级各类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省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31家,为青少年训练、比赛提供良好平台。
突出改革创新筑牢青少年体育发展阵地
体系重塑,创新县级体校办学模式。出台县级体校改革发展扶持政策,推动体校与当地优质中小学结合,共同培育体育后备人才。近年来,省本级下拨1700万专项经费支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全省新增、改建新型体校30所。同时,鼓励体校与高校合作,畅通高校就学之路。如长兴县少体校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南昌大学等9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共建“优质生源基地”。
社会参与,激发体育改革发展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如绍兴市体育局、诸暨市教体局与海亮集团合作,打造7个运动项目的训练基地;建立篮球等运动项目省、市以及社会力量共建联办的新格局。数字化管理,提升体育治理水平。建成涵盖省级训练备战和业余训练管理两大板块,跨越省、市、县三级的省数字化训练管理系统,推进省域范围体育训练一体化管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2021年将衢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服务平台”列入省体育局数字化改革“揭榜挂帅”项目,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专业协会等社会优质体育资源引入校园,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管理,打造“学校+俱乐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新模式。
健全制度推进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出台《浙江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印发《浙江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到各市人民政府。近期,国家体育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支持浙江省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合作协议》,对浙江省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将指引浙江省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健全考评制度。近年来,浙江省将县级体校改革指标纳入健康浙江考核,考核市、县两级政府,实现了全省90个县(市、区),县县有体校。同时将业余训练工作纳入对市体育局考核。三是完善评估体系。今年浙江省创建首批17个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其中竞技体育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县(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不断完善评估体系,引导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培养为国争光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同时,浙江省正在建立完善浙江省竞技体育发展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对业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等工作进行整体画像,以便更加科学、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浙江省各地竞技体育发展质量和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体育总局的要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为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作出更大贡献。(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 占旭刚)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