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对着电脑伏案工作腰酸背疼,打字过久患上腱鞘炎变成“鼠标手”,经常低头肩颈损伤……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骨肌劳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上班族的“标配”,不少人觉得这些都是小毛病没必要去医院,于是默默忍受疼痛。然而各种程度的劳损也确确实实折磨着人们的神经,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有损身心健康。
↑资料图
近日,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组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编写了《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防治科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用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帮助广大劳动者掌握正确作业方式,合理开展锻炼,努力实现不得病、少得病。
据了解,指南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近十年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等研究成果,对常见、多发、易患的工作相关颈肩部不适、肘腕部不适、腰背部不适等肌肉骨骼疾患,从人体工效学和临床预防角度给予指导,同时配套制作了动作练习指导视频和指南宣传手册,方便大家锻炼。
指南指出,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是指因职业活动导致和加重肌肉、肌腱、骨骼、软骨、韧带、神经等出现健康问题,主要临床特征为疼痛、不适和活动受限。这类疾患几乎可发生于各个行业、不同工种,具有不同患病特点。例如制造业劳动人员中,汽车制造、电子行业劳动者肩颈部损伤最多见,与工作中长时间固定坐位、上肢上举等体位相关;船舶制造工人腰部损伤最常见;煤炭、石油和冶金等采矿业工人由于采矿作业空间狭窄、强迫工作体位(弯腰、跪位、隧道爬行)和工作量重等,腰部、颈肩部及膝部损伤最多见;医护人员中,护士是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高危人群,搬运转移病人、超负荷工作是主要原因,医生群体常见劳损部位为颈肩、腰背和手腕,且不同科室因工作内容不同,好发部位也存在差异;而办公室工作族长时间面对电脑办公,以肩颈、腕部劳损为主,每周使用鼠标时长较其他职业增加25%,急性颈部、肩部疼痛症状分别增加4%和10%;每增加10小时高重复性动作,患腕管综合征风险将明显上升。
总体来讲,出现骨骼肌肉系统相关劳损,主要与工作中高强度用力、重复操作、不良姿势、静力负荷、局部振动等作业方式密切相关。对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康复师苗欣首先建议大家突然变换动作或姿态时要慢一点,不要猛地扭转、抬举、起身。避免使用同一种姿势完成重复性操作,减少静力性动作的持续时间,降低重复性动作频率。比如,办公室一族每工作30分钟最好起身活动一会儿,可以去洗手间、茶水间走动一下或伸展四肢。同时,纠正不良姿势,减少弯腰过久、伏案过低、旋转躯体及固定体位的工作时长。比如有人喜欢翘二郎腿、瘫坐在座位上工作;重体力劳动者作业时,习惯性地使用一侧肢体力量,造成肌肉骨骼磨损严重,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此外,劳动者要主动做好防护,在劳动作业时,视情况佩戴安全帽、护目镜、护腰、护腕、手套,穿戴防寒保暖、抗磨损、能承压等劳动保护服装。办公室工作者要注意电脑屏幕正对颈肩,视线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屏幕中心点要平行或略低于视线中心。手腕下方可放个护腕垫,让肘关节下方有稳定承托,使肩颈、手腕更放松。重体力劳动者作业时,尽量减少工作姿势负荷,正确发力搬运重物,有条件的可借助机械搬运。作业部门应合理分工,避免工作量过度集中到一个工种或一个岗位。设置间歇休息时间,避免加深劳动损伤。
苗欣也特别提醒:“发现不适别忍着,应积极治疗急性肌肉骨骼损伤,避免急性损伤转变为慢性损伤。例如,急性腰部扭伤未经及时合理治疗,会形成慢性创伤性瘢痕及黏连,腰肌力量就会减弱,发生疼痛。一旦出现损伤,要及时就医,并重视康复治疗。无论体力还是脑力劳动者,都要注意多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强肌肉强度和力量。像运动一样,劳动前先热身,做做激活训练,可避免或减轻作业危险因素对肌肉骨骼的损伤。工作中出现肌肉骨骼不适,要及时向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或工会报告,以便用人单位及时发现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整改。”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