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座椅、奥运五环标志、“BEIJING 2022”的主视觉标牌以及冰面下北京冬奥会的巨大标识……首都体育馆几乎还保持着北京冬奥会时的样子,冰面也是曾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的“冬奥冰”。冰面上交错滑行的人们,有的穿着专业的速滑服、戴着头盔眼镜,有的穿着普通的牛仔裤T恤衫,他们的冰鞋也涵盖了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等各种冰上运动项目,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神情都认真且专注。“能够亲身感受冬奥会的冰面和氛围,这种感觉太幸福了。”前来滑冰的市民孙女士说。
冰面之外的北京冬奥会花滑等分席则是另外一幅景象。在这里多是来拍照打卡的青春少女,她们热烈讨论着心中的花滑偶像,站在这些著名运动员曾经驻足的等分席上留影纪念,体验与偶像“最近的距离”。
从8月6日首都体育馆的冰场首次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在“中国冰雪”公众号上预约一个滑冰名额就需要“拼手速”了。据了解,每周五晚上8点钟预约开始,周末4场冰、每场200个共800个名额在一两分钟内就被全部抢空。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路上的首都体育馆,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时的一座场馆发展为一片集比赛、训练、科研、全民健身于一体的体育公园。既能满足冰上运动项目国家队的训练和生活需求,在向社会开放后也成为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践行全民健身、推动冰雪运动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
“在首都体育馆的南广场已经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台球台等设施和器材,不用预约,符合北京市防疫政策要求的市民在开放时间都可以免费使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场馆运行办公室负责人王赣生介绍道。而围绕首都体育馆东、北、西三面的一条塑胶跑道即将铺设完毕,“这条跑道已经基本完工,一周后就能使用,附近的跑步爱好者路过都可以进来跑一跑,全长400多米。”王赣生说。
作为“中国冰雪运动大本营”,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冰上运动项目国家队常年在此训练。北京冬奥会前,北区原有的速滑馆旁新落成一座“冰坛”,不仅是冬运中心的办公区,位于三层的冰场在北京冬奥会时还作为训练馆为各国短道速滑队提供训练场地。如今,一层的冰面也即将投入使用,迎接冰壶国家队的入驻。花滑馆的冰面也一直保持着,那里在北京冬奥会时曾作为花滑运动员的训练馆,如今花滑国家队还是在这里训练。
在满足国家队训练需求之余,去年7月,首都体育馆启动了“冰雪惠民计划”,向市民公益免费开放。在全面保障北京冬奥会的任务顺利圆满完成后,在第14个全民健身日前夕,首都体育馆继续践行惠民计划,让普通市民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北京冬奥会“最美的冰”的高规格服务。由于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使用,首都体育馆在北京冬奥会时可以实现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不同项目的冰面在两个小时内互相转换。由于短道速滑冰面相较于花样滑冰更硬一些,因此短道速滑冰面的温度也更低一些。而在社会开放日,冰面温度被设定在介于两个项目之间的零下6至零下6.5摄氏度,“对于普通的滑冰爱好者来说,这个温度可以满足各种项目的需求。”王赣生说。冰场外,服务冬奥会的两辆浇冰车随时待命,在两个场次之间进行浇冰维护,为市民提供最好的滑冰感受。
目前,前来滑冰的普通市民均需自备滑冰装备,未来,首都体育馆将向更多初学者和滑冰爱好者“敞开怀抱”。“我们购置的冰鞋、护具以及帮助零基础的体验者感受滑冰乐趣的‘滑冰助手’已经基本到位,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王赣生介绍。
冰鞋以初学者易于掌握的花样滑冰鞋和冰球鞋为主,体验者可以根据自身所好选择。冰鞋每次使用完毕后,会摆放在高大通风的架子上进行紫外线消毒处理,并进行保护和定期打磨。“首都体育馆有自己的磨刀师,经验丰富,都是多年传承下来的技术型人才。”王赣生表示,“今后根据社会需求,我们也会考虑像冬奥会时一样开辟一间磨刀室,为广大市民服务。”
历经54年的“老场馆”如今焕发勃勃生机,传承的不仅是一代代经验丰富的“手艺人”,还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首都体育馆在1968年建成后见证了一个个重大历史时刻,无不鼓舞人心——1971年“乒乓外交”;1981年中国男冰世锦赛升组;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今,更多普通市民有机会走进这里,亲自感受和体验一代代体育人奋斗过的“战场”,以首都体育馆为核心的首体体育公园也将成为京城一处新的全民健身“大本营”。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