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体校校长高峰论坛近日在湖北举行。论坛吸引了200余名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校长、有关社会组织负责人、体育企业家代表参加,大家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体校改革发展巩固体校阵地、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和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等四大板块内容展开探讨交流,分享宝贵经验。
论坛旨在搭建更高层次、更加广泛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更多体校校长学习、思考和创新实践,为体校发展摇旗助威,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论坛在线上同步直播,近1万人在线观看,点赞数超2万次。
聚焦体校改革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体校改革发展是此次论坛上的热点话题。“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114名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中,有113名运动员来自各级各类体校或相关训练单位,占总人数的99.12%。实践证明,各级各类体校仍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理事长韦迪说。
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在新形势下,体校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为此,不少省市都做出了积极尝试,通过改革创新、体教融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体校建设。如山东、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已出台或正在研制县级体校改革发展方案,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巩固加强区县级体校或探索建设新型体校。以山东为例,已基本实现“县县有体校的”目标,全省136个区县行政单位共有142所体校。四川也提出建设区域三集中体校,逐步恢复区县体校建制,做强省级体校。一些省市还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专项政策措施,比如四川出台了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政策,天津出台了体校改革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文件,江苏出台了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等,这些都体现了体校改革向纵深推进、持续巩固体校后备人才培养阵地的作用。
人才培养渠道不畅通和县级体校大规模萎缩仍是当下各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体校应积极转变观念思想、转变发展方式、主动作为,探索推动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体校在各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龙头作用。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认为,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基石、青少年体育的核心阵地,在面对体育事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体校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尤其是深化体教融合给予地方政府更多促进体校发展的政策空间,体校的办学方式、项目设置、教练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等工作都在不断迭代更新。
分享经验做法 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
论坛上,多位地方体育部门负责人、体校校长也从实际出发,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做法。“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4名短道速滑冬奥会冠军,让很多人认识了七台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体育局张长红介绍,七台河经过近四十年的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先后涌现出了多名奥运冠军,是名副其实的“奥运冠军之城”。她说:“我们立足城市特点,选准运动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体育特色校为抓手,深度实施体教融合,强化资源条件保障,建立科学育才选才荐才体系,形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以体育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台河模式’。”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竞技体育学校近年来培养了不少优秀运动员。校长徐磊表示,这与体校始终坚持“立德、培智、健体”三位一体的办学定位,开拓体教融合、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分不开。他说:“守‘体育育人’的本真之正,创‘大体育’的格局之新,才能打造出区域青少年体育特色品牌。”
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袁庆明也以《政策融通 体教融合——探索体校改革新路径》为题,进行了交流发言。他说:“我们常说‘入口旺’‘出口畅’,近几年我们坚持深化体教融合,以校园社团活动为切入点,与中小学联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生源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选材,武汉市体育局在13个区建有业余体校,这是我们的第一大来源。此外,我们建有77个训练基地,还建有187所传统学校和特色学校,加上与俱乐部、中小学进行联合培养,多途径招生和培养,扩大了体育人口。”
此外,在文化教学方面,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坚持“读训并重、分层教学”“训练不停、教学不停”,优化课程设置推行特色教学,组建多学科、全方位、复合型育人团队。袁庆明说:“学校根据文化成绩、运动员等级水平、毕业去向等因素,分层、分班开展针对性教学与分类指导,并实施动态管理,尽可能为运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为国家培养更多输送更多人才。”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