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只能坐着打太极拳,我们也希望能让残疾人感受到太极拳的精要之处,真切获得太极拳内外兼修、深度整合的健身养生功效。”
说这话的人叫芦胜男,是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武术套路教研室(以下简称“武套教研室”)的一名青年教师。别看教研室的教师们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但专业素质过硬,仅武术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就有5名,全都自带着一股习武之人特有的精神气,走路虎虎生风。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却找机会就坐着,坐在椅子上、床上甚至轮椅上,还来回转动上半身,比划动作……
原因为何?他们是要为下肢残障群体研发一套太极拳。在一次调研中,武套教研室党支部得知,比起普通人群,残疾人在体育健身方面有着迫切的需要,却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其中,缺乏专业教练、缺乏针对残疾人特点的运动编排等,是阻碍残疾人有效参与体育运动的“拦路虎”。该党支部联合北京市西城区生命阳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党支部,共同开展了“心手相牵献爱心”体育助残爱心合作项目,尝试为残疾人编排科学健康的运动项目,通过体育助残,摸索体育育人的创新模式。
坐式太极拳 圆了残疾人的“体育梦”
“想让残疾朋友健康科学地动起来,我们先要俯下身去,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态。”武套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张长念说。于是那段时间,大家齐刷刷地“黏”在了椅子上,反复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武套教研室精简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提取其中关键的十二种动作元素,创编了坐式太极拳系列健身方法,包括十二功法、太极拉伸、太极尺等,适宜于下肢不便、术后及老年人群等的健身康复。
由于缺少合适的运动项目,很多残疾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坐式太极拳一经推广,就受到残疾人群体的热烈欢迎,习练后他们的身体状况得到普遍改善。
今年60多岁的梁璞,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上学的日子里,由于身体有残疾,同学们去上体育课时,梁璞就留在班里。“长年不运动,我浑身哪儿都有毛病。”梁璞说,练习坐式太极拳后,自己颈椎、腰椎、胸椎、肩周的酸痛明显减轻。
不仅如此,坐式太极拳还圆了很多残疾人打拳、从事体育运动的梦想。小儿麻痹症患者丁淑桂一直对太极拳情有独钟。多年来每次去公园看见别人打太极拳,坐在轮椅上的她都只能投去羡慕的目光。“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能圆梦了!”丁淑桂很兴奋。
武套教研室青年教师、世界武术冠军史龙龙说:“看到体育让残疾朋友身体活动起来,精神蓬勃起来,大家都收获感满满。”
今年,该活动已通过北京市肢残人协会扩大至全市范围,北京市已有数万人次受益于该项目。目前,武套教研室党支部已与天津、河北残疾人服务机构紧密商谈,进一步构建京津冀协同的体育助残体系。
师生共参与 带动高校人才培养
体育助残、残健融合的收获不仅于此。武套教研室党支部的党员教师们始终带领学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深入全面参与助残工作。学生跟老师一起研发健身方法,一起开展体育教学和健身指导,一起选题、查阅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调查、跟踪调研、撰写报告和论文等。围绕体育助残方向,学生们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3篇,项目辐射带动人才培养取得积极成效。
“我们的教学、研究、专业技术等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李刚刚说。学生杨少强和同学们则成立了名为“疾速圆梦”的志愿服务团队。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党委书记祝莹解释了名字寓意:“在残疾人朋友们快速圆了体育健身之梦的同时,同学们也加速圆了实践能力提升之梦,老师们圆了培养高质量人才之梦。”
“体育助残项目是体育人承担社会责任、奉献大爱的生动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何明介绍,学校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健全完善以“以体育人”为鲜明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冠军精神、服务国家队经验、奥运精神等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以“体育+爱国主义、文化传播、公益服务”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形成多渠道、多载体、全要素的体育育人培养过程,引导青年学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