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里,一群留守儿童在超等蒙古族乡学校遇见一位执着的数学老师,成就了一段关于守望与成长、纯粹与平凡的乡村排球故事。
超等蒙古族乡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面积不如邻乡的一个村大,没有企业,乡民大多外出务工。超等蒙古族乡学校是乡里唯一一所学校,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占了半数以上。2006年,高大义来到这所学校,既当数学老师,也是班主任。扎根村校,他为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留守儿童最缺的不是钱、不是爱,是懂得、是陪伴。”以心交心,高大义决定用自己热爱的排球为这些孩子搭建一个温暖的“家”。
“大坑球场”见证热爱
高大义的微信头像是一张泛黄的扣球照片,记录了自己大学时期酷爱排球的模样。从大庆师范学院毕业后,高大义成为一名教师,在教着数学的同时也心系操场。2009年开始,他带着班级学生打起了排球,随着全校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每天晚课前的1小时成了固定的排球训练时间。后来,高大义又兼任了体育教师,把排球带进了课堂。“排球真正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现在不让他们打球都不行。”年复一年,他把热爱干成了事业,迎来送往四届学生。
今年1月,记者来到乡里的时候,学校已经放假,不少大学生也已返乡。高老师一吆喝,队伍立刻组建起来,相约“大坑球场”比一场。大坑隐藏在离学校不远处的一片白杨林中,排球队主攻手邢飞说:“乡里没有排球场,不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经常随便找个空地,画条线就能玩得特别开心。”为了方便学生离校期间打球,高大义找了不少场地,有次还在空厂房开练,结果球飞得到处都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后来,邢飞发现了这里,高大义立刻带着几个孩子在大坑里铲出一块平地,又拉来学校废弃的球网,一个属于排球少年的“秘密基地”诞生,寒来暑往,笑声朗朗。
排球让我们闪耀
“从前冬天在室外打球的感觉又回来了。”冯立博站在大坑里开心地说。他是乡里第一个靠排球走出去的孩子,现就读于吉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国家一级运动员。在他看来,自己在接触排球之前很调皮,没有人生目标。“高老师从来没有放弃过我这样的学生,一直在为我们找寻出路。在他的帮助下,我去了临县一所高中继续走排球路。这一路挺难,是他的鼓励和陪伴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冯立博说,大学毕业后他也想当教练,把超等蒙古族乡学校的排球故事传承下去。高大义始终觉得,乡村教育不必要求人人都是优生、都得考好大学,而是要让孩子找寻并成为真正的自己。
不久前,在校长张默然的支持下,高大义带领12名队员代表大庆参加了黑龙江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他们是唯一一支乡村球队,身上的队服来自热心网友的捐赠。“孩子们第一次参加这种级别的比赛,有人紧张得忘记带运动鞋。”高大义说,“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走进排球馆,平时土场地打习惯了,才发现鞋子在馆里不抓地。而且不光是他们,我在现场连专业位次表也不会填。”最终,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比赛状态一场好过一场,奇迹般地获得了第五名。竞技体育成绩对他们来说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在超等蒙古族乡学校,排球是陪伴成长的“好伙伴”,更是一份精神寄托。
美好收获陪伴终身
这些年,高大义始终坚持五育并举,把教育的多元功能融入排球教学过程。他说:“希望排球带给孩子们的积极影响能够伴随终身。”
许多孩子离开超等乡去县里上高中以后,失去了打排球的时间和氛围,但他们心里一直惦记着排球。何汝达就是其中之一,上大学后,他第一时间申请加入学院排球队,重燃心底的热爱。“我是高老师教的第一批学生,排球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领跃排球”为超等蒙古族乡学校赞助的排球服何汝达已经穿了6年,衣服破损后他主动联系赞助商,心满意足地买到了同款。他说:“就穿这件打球最舒服。”
2023年12月,奥运冠军、前中国女排队员惠若琪和惠基金公益团队发起的“百城百场”计划通过热心网友留言关注到了高大义的故事。为进一步了解学校排球的发展和需求,他们来到超等蒙古族乡。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惠若琪和孩子们在“秘密基地”打了一场热血排球,这场球让她回忆起自己刚接触排球的时候,“打球不一定要条件好,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也要打,那是真快乐。”惠若琪说:“身体强健是青少年未来奋斗的根基,立德树人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老师的排球教育理念影响并改变了这些孩子,让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强健体魄、充实内心、坚定信仰,我想这就是排球教育、体育教育的意义。”
如今,超等蒙古族乡学校的排球氛围愈加浓厚,共培养了600多名会打排球的孩子,其中有5名国家一级运动员和5名国家二级运动员,能上场打比赛的在校生就有200多人。高大义说,女排精神和女排运动员的拼搏故事一直影响着他和孩子们,而惠若琪则认为,他们的故事也是女排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年开春,惠基金公益团队计划为超等蒙古族乡学校建设崭新的排球场,并将持续帮助他们提高训练水平,提供机会让高老师和孩子们站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以球会友、共同绽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