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6日,第十八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体育与运动仿真组国赛在上海体育大学成功举办。作为国内机器人及仿真技术领域的顶级赛事中所设置的唯一体育赛道,“体育与运动仿真组”吸引全国25所高校64支队伍、250余名师生参赛,以“数字+体育”为核心,搭建起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跨界平台。
“体育与运动仿真”划分健康服务系统虚拟仿真、运动与人机交互方案、智慧体育教学与训练模拟、AI+体育知识科普创意四大赛场,中国仿真学会机器人系统仿真专委会秘书长于泓表示,赛道设置紧扣“人工智能+体育”国家战略,旨在通过竞赛推动仿真技术在运动训练、健康管理、体育教学等领域的落地应用。“我们希望以赛促研,鼓励选手开发可落地的体育科技产品,比如智能训练模拟系统、运动损伤预测模型等,让技术真正服务体育强国建设。”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协办单位,将赛事与“AI经管,智未来”战略深度绑定,体育赛道正是学院构建本硕博数智化培养体系的实践载体。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引导学生将算法模型、虚拟仿真等技术与体育场景结合,培养既懂体育规律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经过3天激烈比拼,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2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0项。参赛作品中,“尚体智研”“绿茵智课,教启新知”“智赋体,育梦新师”等项目,将数字技术与体育教学、大众健康深度融合,获得评委高度评价。评审组的高校学者与企业专家表示:“赛事涌现的技术方案已具备产业化潜力,我们将与获奖团队洽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体育消费市场的新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体育大学以承办赛事为契机,同步举办学科竞赛研讨会与圆桌论坛。沈阳体育学院、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专家围绕学科竞赛与体育人才培养、学科竞赛与专业成长等主题达成共识:未来体育人才需兼具“运动科学素养+数字技术能力”,而赛事正是打通“产学研用”的关键纽带。
上海体育大学副校长魏建军表示,学校正以“体育+”办学方略为指引,将数字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本次大赛的举办,既是对“AI+体育”创新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对数智化育人模式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赛事平台,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体育科技领域,为健康中国、科技强国建设输送拔尖人才。”
作为赛事协办单位,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凭借在组织筹备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特别贡献奖”。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海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中国仿真学会等机构的合作,推动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构建“赛事—科研—就业”闭环育人体系。
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体育在数字时代的创新活力,更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数智化”样本。随着“体育与运动仿真”赛道影响力的扩大,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逐步成为全国体育科技人才培养的核心枢纽,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