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新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到应试教育使学生远离体育、金牌体育使体育远离学生;从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的探索,到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逐步发展,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体系,使得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竞技体育成绩在国人心目中成为提高国家地位、证明制度优越性的途径,极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政治认同,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体育舞台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然而,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应试压力下,文化学习受到极度重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体育课往往不被重视或被其他活动所取代,具有风险性、挑战性、冒险性的运动项目、体育锻炼、课余训练、户外活动被排挤。应试教育的结果使得学生远离体育。同时,对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来说,不断取得优异比赛成绩是其首要任务,运动训练的参与必然影响文化学习的投入,运动员高淘汰率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使得很多家长不愿意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从事竞技体育,金牌体育的结果使得体育远离学生。应试教育与金牌体育的叠加,使得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了无米之炊。
1985年12月,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召开全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会,开始了教体结合和体教结合的探索。35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没有真正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基础问题,即符合两者结合的竞赛体系、训练体系的构建以及“学训矛盾”的解决。教体结合没能构建起适合我国青少年学生发展实际的教体结合的竞训模式,体教结合则实质上变成一种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消化退训者就业问题而采用的阶段性临时办法。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鼓励学生参与竞技体育训练和赛事,体悟竞技体育内涵,培育体育文化精神,养成锻炼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夯实青少年健康发展基础,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奠定坚实的青少年人才基础,探索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体系建设。
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通过整合、构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有机结合,适应两个体系发展要求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竞赛体系并与专业化青少年竞赛体系深度融合、与职业竞赛体系有机衔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赛事、统一参赛资格注册、统筹运动等级认证,打通体教融合核心节点。
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通过整合和共享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已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体校、青年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资源,与省队、国家队有机衔接,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双重任务中,教育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自强不息、心无旁骛,学好文韬武略,报效祖国和人民。
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参与。通过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与学校体育有机衔接的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多元参与治理、多元投入的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
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开启了学校体育工作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的时代。在对待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有看齐意识,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去认识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有责任担当,切实改进作风,务求实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对体教融合执行不力的严肃追责;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通过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钟秉枢(首都体育学院教授)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