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健身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近些年,全国两会关于全民健身的话题都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如何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如何推动全民健身工作从“有没有”到“优不优”高质量转化,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
资料图
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58代传人陈静常年从事全民健身基层普及、教学工作。她表示,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明显加大了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在有的地方,“15分钟健身圈”“10分钟健身圈”甚至“5分钟健身圈”已经成形,健身难的已经不是“去哪儿”,而是“选择去哪儿”。这种情况下,健身群众无疑会有更高的追求,比如社体指导员是否专业、是否持有证书、能否做到因材施教等。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体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让真正科学的健身方法,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体指导员走到百姓身边,为百姓健康服务。”陈静说。
全国政协委员、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志良表示,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各地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在调研中,他发现一些地区出现场地规划设计传统保守、建设周期长、基础条件要求高等问题。对此,他建议加快推动智慧化体育场馆建设,大力推广气膜式、装配式建筑。
据了解,所谓“气膜建筑”,就是以膜材为建筑外壳,并配备一套智能化控制系统为完全密闭的建筑内部提供空气压力,使整体建筑内部始终保持对外环境正压,依靠内部压力差把建筑主体支撑起来的一种建筑结构。相比于传统的体育场馆,气膜建筑拥有造价低、建设周期短、可拆卸、可移动等优势。目前在全国多地,气膜体育场馆已经广泛流行。
体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已为全社会所认可、熟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委王刚表示,在全民健身领域,也应该深挖内涵,打造中国原创的全民健身体育文化名片。近年来新兴的五体球运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全面调动人体手部、脚部、头(脑)部五大部位的运动参与,该项运动不但具有很强的比赛观赏性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其场地“一场三用”也大大提升了场地利用率,此外,五体球还具有文化包容性强的特点,应该更好地推广,让其为全民健身服务,为增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自信服务。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临近,有关冰雪全民健身的话题也广受关注,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冰球教练、全国人大代表胡江表示,目前我国室内冰场建设数量少,有的使用率不高。可积极推进我国室内冰场建设,切实注意新建冰球馆的环保节能与选址,注重实用性、成本控制,与学校、社区密切结合,提高使用率、减少空置率。胡江还建议积极开展区域内长期延续的少儿冰球联赛,如10岁以下的少儿冰球比赛以城市或区域联赛为主,10岁以上的开展大区乃至全国的少年冰球联赛。同时,发展成人冰球联赛,继续推进职业冰球联赛、城市业余冰球联赛,特别是开展大学生冰球联赛。
全国政协委员、贵阳市副市长魏定梅则着眼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接受记者采访时,魏定梅表示,贵阳市将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全市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布局体育旅游项目,推介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体育赛事活动。以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特色小镇、生态体育公园、汽车露营基地等为载体,拓展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空间,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围绕打造国际体育旅游城市的总目标,以更精彩的体育旅游活动、更独特的体育旅游产品、更丰富的体育旅游业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旅游和健身健康需求,推动贵阳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会期间民盟中央也提交了《关于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发展多方路径》的提案,针对目前在全民健身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将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引入政府行政成绩考核。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变地方群众身边体育赛事的管理和运行主体单一现状。建设基层体育组织服务人员培养体系,构建基层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加强新闻媒体的积极正向引导,讲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文化故事。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