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一城山水半城园”的延庆生态优美,三面环山一面邻水。作为冬奥三大赛区之一,延庆在冬奥赛区建设的同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以冬奥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为契机,营造“美丽延庆、冰雪夏都”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先后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资料图片
生态修复造就绿水青山
北京冬奥会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为理念,其中,绿色办奥理念在冬奥延庆赛区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扎实践行。生态修复和可持续性计划从赛区规划到建设与赛区整体工程通盘考量,一体推进。
冬奥延庆赛区位于小海陀山区域,是北京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建设初期甚至经历骡马运输物料的艰辛,历经4年,2020年12月29日,赛区内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四大场馆全部完工。场馆建设前期,延庆区委区政府就组织开展动植物资源现状和潜在影响的调查评估,编制了《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报告》,通过全域航拍勘测的方式,确定了共计214万平方米、175处生态修复地块,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同时,提前做好佛峪口流域整治工程、对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及施工形成的18处危险点位进行应急预案处置准备工作。
资料图片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3位院士、18名教授组成了冬奥延庆赛区专家顾问团,设立了植被与景观恢复、地灾与水土保持、水文与水环境3个专题专家组,对冬奥延庆赛区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开展意见咨询,寻找解决方案。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施工方形成了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及复杂地块“一场一策”的修复决策。工作人员采用亚高山草甸剥离技术、表土剥离技术、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等先进技术,对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进行生态修复,在赛区栽植乔木7万株、灌木31万株,其中沿线位置栽植乔木23000株、常绿乔木6000株。
到2020年底,赛区核心区及周围地区已完成203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工作,完成总计划的95%。“后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各施工单位加快生态修复进程,提高修复效率,高质量完成冬奥赛区生态修复工程。今年工作重点是着重打造景观提升工程,向大众呈现绿色办奥的实践。”冬奥延庆赛区生态建设小组负责人刘娜利说。
小海陀山脚下,距离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8公里的地方,冬奥森林公园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这座公园占地22公顷,在公园内不仅可以观赏到海陀山的优美风光,还可以感受森林自然步道,了解冬奥相关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公园内还移栽了330余棵从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移栽下来的珍贵树种。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不仅让“山林场馆、生态冬奥”这一理念在延庆落地生根,更是“两山”理念在延庆的生动实践。
资料图片
毗邻冬奥会核心区的阪泉体育公园让昔日的“龙须沟”实现华丽蜕变,成为一座占地1.64万亩的绿地公园,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人员休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蔡家河是官厅水库重要水源之一,但在过去几十年,河道年久失修,流域杂草丛生,特别是到了夏天,在雨水的冲击下,沿线各村的生活垃圾会存积在流域附近农田中,蔡家河成了远近闻名的“龙须沟”。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近10年来,延庆区对蔡家河地区先后进行了两轮治理改造,还被列为2020年北京市重点工程,从“龙须沟”到“生态河”,再到如今的“绿色公园”,蔡家河地区的脱胎换骨也印证了延庆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力度与深度。
“三盆净水”保护冬奥造雪水源
“为保证选手能达到130至140公里/小时的最高滑行速度,国际雪联对雪道硬度有严格要求,造雪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比赛要求,雪道表面必须保持结晶状态,近似于冰面,这种雪被称为“冰状雪”,既可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雪道表面平整光滑,又可以使雪道状态始终保持一致,确保比赛公平。
冰状雪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按照冬奥会竞赛标准,高山滑雪的各项比赛赛道均需采用人工造雪方式。为了保护小海陀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用水来自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并建设了一套由900米塘坝、1050米塘坝及1290米调蓄水池共同组成的造雪引水系统来满足比赛造雪需要。它们宛如山间的三盆净水,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和三级泵站将造雪用水分别注入各雪道造雪系统,最终到达小海陀山2198米最高点附近的出发平台。雪季过后,900米塘坝还承担着收集融雪水和雨水的作用,通过赛区内的天然沟道汇流收集至坝内,用于赛区绿化和下一雪季的造雪使用。
“根据赛后运营的需要,对再生水、融雪、降雨通过塘坝统一调蓄,从而形成造雪用水的内循环,实现最大限度保护水资源,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范。”建设单位副总经理李长洲介绍。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