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海陀山谷内一片生机勃勃,7条覆满绿色植被的雪道从山顶倾泻而下,已经与周边林草融为一体,海拔2198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平台周边,高山草甸完美回归,花草树木依旧茂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这条巨龙静卧在郁郁葱葱的海陀山脚,延庆冬奥村与山地新闻中心背靠青山,中式庭院静谧地掩映在山林之间,点点野花点缀在绿茵如毯的山坡上,伫立于此,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从2015年开工,历时6年,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
表土剥离守住生态之根
在冬奥工程动工之前,先期对赛区内生态环境的摸排调查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关键。2016年,延庆赛区组织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对赛区内动植物分布进行了详细摸底,并收集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建设者将赛区内的一草一木都当作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在工程建设开始时,对于赛区内受到扰动的植物更是进行了“一对一”的人性化服务。对于生态环境好、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建设者制定了详细的“移民方案”。2017年4月,确定将延庆区张山营镇上阪泉村8号地,作为迁地保护基地,同时还移植了762棵树木至新修建的冬奥森林公园。
土壤是地球的外衣,而山区表土是一种历经千年形成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土壤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种子库,不仅可以快速恢复原有植被,而且避免了外来生物的入侵。建设者聘请专家编制各区域的表土剥离方案,首次提出高海拔全范围剥离,对施工影响区域“能剥尽剥”,将方案落在高精度地形图上,提高剥离施工的精度,最终实现了原土、原地、原样回填。
表土剥离工作是一项精细活,表土的下层是沙层,冬奥建设者为了保留精而又精的黑色表土,全部以人工方式进行开挖。凛冽的寒冬,工人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将表土挖起、装袋、编号。施工机械无法上至高海拔地区,只能人力背出进行储存。历时一年时间,延庆赛区实现8.1万立方米剥离表土“全手工”回收,目前,这些表土已伴随生态修复工作全部回用,成为海陀山快速恢复原有生态的关键因素。
植被修复宛若岩壁作画
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景观工程师赵瑞勇介绍,延庆赛区生态修复的区域多集中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及市政道路的边坡周边。赛区内修复区域总体海拔高、坡度大,最大坡度超过70度,新覆盖的土壤在雨季坡道固定较为困难。建设者提出“随建随修”的生态修复策略,依据场地条件,因地制宜。
对于坡度较缓的地方,直接将之前收集的表土铺上或覆盖新的土壤,而后按照原有的植被系统进行播种修复;对于坡度在35度至45度的场地,选择蜂巢格室和生态袋的方式进行修复。蜂巢格室是采用像蜂巢形状的网格对表土进行加固,再进行播种修复,这种蜂巢格均为可降解物质,多年以后均可自然降解,不会对赛区造成环境污染;而生态袋则是将土壤和植物种子按比例搅拌后,装入环保袋,填满后的环保袋铺在需要修复的地区,待到适宜的季节生长出植被。对于45度以上土石或岩质边坡,则选择喷播的形式,将土壤、肥料、有机质、粘合剂和种子按适当比例混合后,按一定的厚度用喷播机喷射至需要修复的坡面,宛若在岩壁上“作画”。这些坡面在采取完修复措施后会覆上一层植物纤维毯,既可以进一步保证减少土壤流失,又可以对种子起到保温作用,还可以减少水分的挥发,对后期的生长有很大有利作用。
亚高山草甸完美回归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是最早到海陀山考察的林业专家之一。据张志翔介绍,亚高山草甸是赛区内重要的一种植被类型,内含多种植物种群,主要分布在海陀山顶平台、高山滑雪比赛出发区和技术雪道周边等高海拔地区。它就像这座山脉的绿色大衣,可以最大程度地固化水土,一旦被破坏,恢复难度极大。为保护草甸生态系统,建设者决心将施工中受到扰动的草甸整体移出,等到建设工作完成时再让其回归。但是植物是有生命的,剥离后的草甸至回铺,中间有6个月的时间差,且山上正值隆冬,七八级大风更是家常便饭,最低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度左右,剥离的草甸如何存活,这对建设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018年10月,建设者开始对草甸进行剥离;2019年4月中旬至5月,将剥离草甸全部回铺,回铺面积达到3500平方米,这项技术也成功申请了专利。现在来到山顶出发区,绿色的草甸与原有植被融为一体,草甸上独有的红色胭脂花随风摇曳,天地一色,仿似人间仙境。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