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竞技体育>正文

(体育研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

来源:体育文化导刊    时间:2020-03-03    作者:姜勇 徐光建

姜勇 徐光建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对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当前体育课程目标的统领方向与设置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课程实施三大途径缺乏联动,互通不足;课程评价对象、内容和方法脱节,缺乏整体性。建议:各学段课程目标设计要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线,构建逻辑清晰、富有序列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灵活多样、内外联合的课程实施途径,建立上下层级递进、角度多位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建立一个内在统一、横向一致、纵向衔接、形式联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Yong XU Guang-ji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from four dimension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ain conclusions: the current direction and sett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oals are not corresponding and cohesive; content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are simple and repetitive, lacking of progressiveness; the three approache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lack linkage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the ob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are disjointed and lack integrity. Suggestions: each learning objective design to the main line, focusing on the core literacy of sports discipline build sequence logic clear, rich course content system, optimization of flexibl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joi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way, build up more than  progressive, angle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establish a consistent unity within, transverse, longitudinal cohesion, form joint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im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线,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1]。这一文件的颁布,不仅体现了建设一体化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前提是准确把握其内涵。“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是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体育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一个内在统一、横向一致、纵向衔接、形式联合的系统化体育课程[2]。其中,内在统一是指所有学段的体育课程与教学,都要牢牢把握住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线;横向一致是指基于同龄学生的动作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面向全国不同区域的相同学段学生,设置学习与发展特点相对一致的内容;纵向衔接是指上下学段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等方面具有衔接性;形式联合是指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应注重学习、锻炼和比赛的高度融合[3]。

1 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主要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是以身体为媒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特殊学科,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其设置原则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相一致,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课程衔接的连续性。然而,纵观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效果现状,诸多问题凸显。学生方面,很多学生学习了12年乃至14年的体育课,却未能完全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教师方面,多数体育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如何教。特别是在第八次新课改初期,不少已经教过十多年的老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教了,竟然出现了军装、扫把、秧苗、扁担等进入体育课堂的现象[4]。究其根源,以往的多数研究未能以系统的视角看待学校体育各阶段课程,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这一客观存在,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仅依照时间序列进行人为割裂,阻碍了学校体育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鉴于此,本研究从整体视角出发,以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为切入点,对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以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设置统一性为前提,提出大中小体育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以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1.1 课程目标的统领方向与设置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

毋庸置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普通高中课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以下简称《高校指导纲要》)的颁布均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和进步。然而,以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为整体视之,对《义务教育课标》《普通高中课标》和《高校指导纲要》中的课程目标比较分析会发现,各学段之间的课程目标的统领方向与设置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见表)。

首先,各学段课程目标统领方向上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义务教育课标》和《高校指导纲要》中课程目标统领方向上强调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在《普通高中课标》中,课程目标统领方向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重视学生在增进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这进一步彰显了本课程在育人方面无法替代的作用。

其次,各学段体育课程总目标的设置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义务教育课标》中主要从增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本课程总目标,主要强调的是运动促进健康的问题。《普通高中课标》中的总目标主要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阐述了课程的总目标,更加注重通过运动进行育人的问题[8],而《高校指导纲要》中没有体现出总目标的具体内容。

最后,各学段提出的学习领域目标或分目标的设置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义务教育课标》主要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领域目标。《普通高中课标》主要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个分目标。《高校指导纲要》主要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目标。

综上所述,随着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变化,各学段课程目标的统领方向和设置上存在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的问题,且未第一时间进行统一修缮。各学段课程目标的设计自成体系,仅考虑到了每个学段的特殊性,未能在整体上认识到各学段课程目标的普遍联系性[9]。

1.2  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

课程标准将一定的权利下放,这也就意味着各个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选择和组织体育课程内容时有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10]。但是,部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上存在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的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选择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课程内容选择是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施效果和实现程度。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多地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然而,通过对各学段部分体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数体育教材的内容更多地关注本学段的具体情况,对上下学段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未能充分考虑,导致同一内容在各学段教材中出现低级重复等问题[11]。以田径为例,大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中均出现短跑技术的学习内容,小学教材中的短跑从“蹲踞式起跑”开始学习,初中教材,甚至大学教材中“蹲踞式起跑”内容依然存在,且学习内容和要求没有明显变化。再如部分球类运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问题。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篮球项目教材中均出现了原地投篮、双手胸前传接球等基本技术内容,学习要求却无明显难度区分,而相应学习内容在大学体育教材中依然可见。然而,诸如抢篮板球等学生渴望学到的技术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中却没有出现[12]。

其次,课程内容的组织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如果说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多地体现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那么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多地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开展上。可是,不少学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开展上情况也不容乐观。有调查发现,仅有11.98%的学生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而高达88.02%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并且调查对象中有78.6%的人数对“体育项目的学习是否有必要系统连贯”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13]。

综上,当前部分地方和学校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既没有从学校体育的系统性上来考虑,也没有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特征的要求进行设计。最终导致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设计脱节,进而造成体育课程的内容缺少连贯性和严密性、广度和深度不均衡、结构松散等一列问题[14]。因此,出现难易颠倒的课程内容、学生锻炼兴趣低,身体素质发展受限等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1.3 课程实施三大途径缺乏联动,互通不足

课程改革是否行之有效,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检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途径之外,学生通过课外自学、社会实践、课余活动等其他途径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5]。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除了体育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外,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两条途径也不容忽视。可是,当前这种“一体两翼”的体育课程实施途径存在缺乏联动、互通不足的现象。

首先,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第一,各阶段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的现象普遍存在,同一个内容在各学段低级重复,更为严重的是课堂教学无技术含量。例如,就前滚翻教学而言,本应安排在小学低年级就完成的教学内容,可是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还在教。尽管学生学了那么多年、那么多次的前滚翻,但是很多学生仍无能力运用滚翻技术做自我保护。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结构性,因为知识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之间关联性较强;如果仅重视单个技术的掌握,不注重各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那么整体的技能水平也会很难得到提高。例如,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的体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往往都在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这一单个技术,却很少系统和完整地学习篮球技战术知识。最后结果是绝大部分学生不仅单个技术未掌握好,更别提对专项运动能力的掌握。况且,在篮球比赛中,参赛者运动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多种技术的有机联系和灵活运用体现出来的[16]。

其次,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受到制约。从早期教育部对学校体育提出的一些倡导,再到近期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表明了课外锻炼与竞赛对学校体育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学校体育的现实工作中,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的开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课业压力、外部条件、认识与方法、习惯养成是有碍青少年课余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6大主要因素[17]。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低级重复、质量低下的内容,这不仅会降低其体育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质量和竞赛的水平。同样,如果缺乏一定的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那么学生在课上所学知识也不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因此,以上三种课程实施途径必须予以优化。

1.4 课程评价对象、内容和方法脱节,缺乏整体性

首先,各学段体育课程评价对象不同。《义务教育课标》和《普通高中课标》中仅涉及了体育课程评价对象之一的学习评价这一个方面,而《高校指导纲要》中认为体育课程评价涵盖三个方面,即:课程建设、学生和教师。其次,各学段评价内容脱节,缺乏整体性。例如,各学段都包含体能的评价内容,但是评价依据却缺乏一致性。《义务教育课标》中对体能的评价多数依据课堂上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制定的,进而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价;《普通高中课标》中依据于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的要求;《高校指导纲要》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对这一指标的评价依据。再次,部分地区及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阶段性成绩评定,各学段评价方法脱节,衔接性不足。

可见,在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或实践环节层面,整个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上没有进行合理统筹与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脱节现象的出现,易造成学生体育学习进程的断层,进而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干扰。

2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优化路径

2.1 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线,构建一体化课程目标

为了解决各学段之间课程目标的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的问题,体育课程设计者要有大局观和整体布局的思路,把大中小学视为一个整体。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线,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目标。

纵向上,整个学校体育的课程目标统领方向上要保持衔接性,即每个学段课程的目标设定要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准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本质,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基础上构建的。它是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而形成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注重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真正突显体育“健身育人”的学科本质,从而做出本学科的应有的贡献。

横向上,体育课程的目标也要具有阶段性。基于同一学段的学生心理认知、人格发展和运动能力特点相对一致性,所以不管是各学段课程的总目标构建,抑或分目标的构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本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人格发展和运动能力的特点。例如,在运动能力方面,小学以基本运动能力为重点,为将来从事各种运动项目所需的运动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中学阶段着重培养各运动项目的准专项化运动能力;大学阶段重点在专项化运动能力[18]。

综上所述,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各学段课程目标将有助于解决体育课程目标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建设。

2.2 构建逻辑清晰、富有序列性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为了解决当前大中小学课程内容层次缺乏,低水平简单重复的问题,应按照各学段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来选择和组织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体育价值的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两个原则:逻辑性、规律性。在逻辑性方面,体育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知识体系。因此,在选择和构建课程的内容时,必须注重上下学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体系。在规律性方面,要以人为本,选择的内容要把握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心理认知和人格发展等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并且选择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相一致。

其次,在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第一,上下学段组织的内容要具有渐进性。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动作发展等规律,以及体育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知识体系,所以上下学段间的体育课程内容应逐步递增、循序渐进。第二,同一学段内组织的内容要具有结构性。教师要避免教授一些低级重复的内容,应当在体育课堂上安排一些结构完整的教学内容,指引学生体验一项完整的运动,让学生在完整的运动中掌握并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运动技能。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安排一定运动强度的体能练习的内容,这不但可以使其运动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也能确保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运动负荷,进而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更能够使其体育精神和品格得以提升,从而有助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19]。

2.3 优化灵活多样、内外联合的一体化课程实施途径

课程实施对于课程改革至关重要。因此,为了进一步使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应优化灵活多样、内外联合的体育课程实施一体化途径。

首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横向上,立足本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人格发展和运动能力的特点,开展符合本学段的课堂教学,突出本学段的阶段性。纵向上,注意各个学段之间课堂教授内容应当逐级递增,具有层次性。各学段间的教学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授和学习,注重实践练习,从而使学生对一到两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加强健康行为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外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健康行为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锻炼计划等;重视体育品德的培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能够在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中自觉遵守秩序和要求。

其次,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如果仅靠课内的学习和锻炼,恐怕很难达到让学生能够对一到两项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的要求,还需要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加以强化。为了使学生们在课外锻炼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拓宽进行课外锻炼的途径。参与锻炼的途径不仅局限于校园内,还要拓展到家庭和社区中,形成一个涵盖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多维途径。第一,各学校在校内应开展一些形式多样且与课上所学内容相关联的课外体育活动。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等形式进行课外锻炼,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社团等形式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为了确保课外体育锻炼达到理想的效果,体育活动不仅要有时间保证,而且体育活动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第二,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在校外是否经常自主参加锻炼无形中会受其家长的影响。因此,首先,家长要对体育秉持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应该大力引导并支持孩子参与锻炼;其次,父母应该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带领孩子进行锻炼。第三,学生进行课外锻炼也要得到社区的鼎力支持,社区应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一些多形式的体育课外活动。

最后,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在学校方面,学校要举办一些多层级、高频次的体育比赛。各校除了每年会举办一次大规模的体育活动或体育节外,也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能够检验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体育品格、精神和道德的形成。在校外方面,针对学生群体,各地方可以在整合各种赛事资源的基础之上,定期举行综合性的运动会,积极开展区域间或者多区域联合的赛事活动。

2.4 建立上下层级递进、角度多位的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的脱节问题,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建设要建立上下层级递进、角度多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对于评价对象来说,评价的对象要纵向一致,不仅有学习评价,还要包括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方面的评价等。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评价内容的依据上要纵向上保持一致性,横向上,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评价内容的指标要具有针对性。最后,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应当依据综合性、多元性和衔接性等原则。综合性即以上各种评价要相结合。多元性即体育课程评价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过程性与终结性、绝对和相对等多元化的方法。衔接化即各种评价方法在具体实施中,要保证各种评价方法在上下学段间的有效衔接。横向上,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体育课程教学的学段特征,各学段进行评价时,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应有侧重点。例如,英国的体育课程评价,对于小学、初中的学生注重形成性与充分发挥性评价的采用,对于高中、大学的学生注重终结性评价的采用[20]。

最终,形成一个贯穿大中小学各阶段的,立体、综合、多层次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这将有助于对体育课程进行一体化、全方面、深层次的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效。

3 结语

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中,长期存在不知道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困境。对此,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势必给予其突破困境的绳梯和能量,从而更好地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并能够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在学校体育领域的践行。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国办 发〔2016〕27号)

[EB/OL].(2016-05-06)[2018-06-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2] 一体化体育课程:教给学生受益终身的技能[N].中国教育报,2018-10-12.

[3] 于素梅.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体育学刊,2019,26(1):9-12.

[4] 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9,26(4):16-21.

[5]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8] 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实验版”的继承与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3):196-203.

[9] 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2):78-83.

[10] 蒋立兵,李永安,凌鹏飞.健康取向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框架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6):114-118.

[11] 唐照华,卢文云.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115-118.

[12] 柴如鹤.建构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11,18(6):91-93.

[13] 静石宇.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14] 孙泽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问题与发展方向[J].基础教育,2013(3):36-42.

[15] 崔允潡.课程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1):54-60.

[16] 于素梅.体育课程实施中教育内容的缺失及根源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5):10-15.

[17]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18] 殷荣宾,季浏.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现实诉求与路径[J].体育学刊,2015,22(5):75-80.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EB/OL].(2014-03-30)[2018-11-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20] 于素梅.国际视野下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8,5(6):30-34.

(编辑:潘霞)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LA170222)

第1作者简介:姜勇,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