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在12强赛第二轮比赛中0比1不敌日本队。鉴于双方的实力差距,输球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无论是主教练李铁还是留洋球员武磊赛后都提到了正视差距。
中日两国男足上一次以最强阵容对话要追溯到2004年亚洲杯决赛,当时中国队在决赛中1比3负于对手无缘冠军。提起那场比赛,中国球迷充满遗憾,因为以那支中国队的实力,完全有机会战胜日本队。
那支中国队阵中包括孙继海和邵佳一在内的许多球员都参加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补充的球员如郑智和李金羽具备相当实力,更年轻的孙祥、周海滨充满活力,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曾先后在欧洲联赛闯荡。那时的日本队中有中村俊辅和高原直泰这样在欧洲踢球的佼佼者,但大部分球员还都是在国内踢球,有海外踢球经历的球员并不多。
随后的十几年中,中日两国很难在世界杯预选赛和亚洲杯这样的关键比赛中碰面,我们对日本足球的发展虽不缺乏了解,但难称直观,日本队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其实还是传控和整体性。
直到本次12强赛,中日两队时隔17年又一次展开真正的对话,而且都是毫无保留地投入。日本队由于第一场意外落败,从比赛一开始就显示出对胜利的饥渴。除了加快传球和跑位速度,在一对一攻防时具有十足的侵略性。很多次,中国队中场球员都是被对手贴身后直接将球断下,日本队打进的那粒球其实也并不复杂,边路球员直接突破中国队边后卫防守,前锋门前一蹴而就。
伊东纯也的这个突破完全是个人能力的体现,除了基础速度和人球结合能力,重要的还有传中质量。在那个瞬间,有些中国球迷会想到中国队以前的一些边路好手,比如谢峰、孙继海。以往的世界杯亚洲区最后阶段争夺中,他们都曾以类似的方式将对方边路打透。如今,中国足球太缺乏这样的球员。
客观而言,中国队这场比赛从战术思路到球员拼劲都值得肯定,最大程度用自己的积极努力缩小整体攻防上的劣势,但个人绝对能力上的差距很清晰,可以说最基础的一个元素决定了最终胜负。
比赛结束后,李铁表示,比赛让队伍看到了和亚洲最好球队间的差距,但也收获了信心。要返回西班牙人俱乐部的武磊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在机场的一幕,“在我旁边,几乎一整支日本国家队的球员都准备返回欧洲,真的很感触!我们和亚洲强队的差距确实很大,正视差距!绝不虚度每一天!”
武磊清晰的图文已说明一切,也为中国球员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年轻球员。目标应该锁定欧洲,但未必一定是顶级联赛。还是以28岁的伊东纯也为例,他目前效力的是比利时联赛排名第四的亨克队,2019年,当时26岁的伊东纯也以租借形式加盟该俱乐部,去年才正式完成转会。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