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发生的多例心源性猝死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疾病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各界对心源性猝死了解的加深,“黄金四分钟”也被屡次提及。
据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马涵英介绍,心源性猝死分为四个阶段,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4至6分钟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在心脏骤停发生后4分钟进行有效的心脏复苏抢救,被认为是能否挽救生命的关键,而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四分钟”。
遗憾的是,很多人知道“黄金四分钟”,但并不知道如何把握这四分钟,更不要提亲身参与心脏复苏抢救了,“黄金四分钟”在具体操作层面并不“黄金”。对此,马涵英表示,如果更多人能掌握以心肺复苏为代表的重要急救常识,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黄金四分钟”,全国各地都开展过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比如日前在广西南宁举行的“黄金四分钟”南宁市全民互救培训活动,就将“黄金四分钟”急救知识进行现场科普。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主任阳世雄介绍,进行心肺复苏首先要评估环境,确保现场安全,正确的方式是让患者平卧于坚实的平(地)面上,指定一名在场人员拨打120,指定另一名在场人员拿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通过拍打双肩、耳边呼唤、触摸脉搏等方式确认患者情况,视情况进行胸外按压,成人双掌按压,双手交叉,十指紧扣,手指翘起,掌根部用力,频次至少100次/分,不超过120次/分,按压30次;儿童单手掌根按压。随后仰头抬颌开放患者气道,进行人工呼吸。
阳世雄表示,我国社会民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普及率太低,面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绝大多数人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什么也不敢做、不会做。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4.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居全球之首。这也正是开展“黄金四分钟”普及活动的意义所在。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