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院长 研究员 杨国庆 南京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研究院副院长 彭国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一个以实现体育强国梦为目标,以人民体育为中心、彰显体育综合价值的新时代已经来临。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需要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竞技体育有新的使命、新的担当、新的作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梳理竞技体育的新任务、新使命、新要求、新目标,探索竞技体育的战略使命与创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一、拓宽竞技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服务强国建设新需要
在新时代实现强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竞技体育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作出新贡献。竞技体育要拓宽自身的功能和价值,积极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大国外交、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新功能。
竞技体育要发挥经济价值,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竞技体育要将运动项目产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撑产业,为社会提供高规格的赛事产品,促使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电视转播、体育健身休闲等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竞技运动项目产业要与相关产业融合,实现与其它产业在生产、技术、产品、消费等各个环节密切关联,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创新和转型;要大力发展职业体育,打造多门类、多层次的职业赛事品牌,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竞技体育要拓宽政治价值,服务新时代国家对外战略。竞技体育要积极适应国家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新格局,担当起增进国家间对话交流、协调国际关系的战略角色;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积极参与到多边国际体育治理之中,在国际体育责任与道义上担当起重要角色;要服务于首脑体育外交,推动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在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中积极谋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赛事活动,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赛事成为对外人文交流的新特色。
竞技体育要弘扬人文价值,推动国家文明与社会和谐。竞技体育要利用自身独具的意志教育功能,让广大民众在学会运动技能的同时,体味运动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提升公民内在修养;竞技体育要推广健康价值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升公民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和扬我国威的民族自信,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竞技体育要践行社会服务价值,利用体育赛事搭建平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在国家文明与社会和谐中发挥新功能。
二、完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赋予为国争光新内涵
竞技体育要在继续为国争光的同时,不断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通过竞技体育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塑造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新形象。
坚持实施奥运战略,继续在国际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竞技体育要科学统筹重大赛事的备战参赛工作,做好“两夏一冬”奥运备战的综合协调与组织保障,完成各类世界大赛的参赛任务;要实现优势项目巩固扩大,潜优势项目突破发展,一般项目水平提高,新增项目有所表现;要保持夏季奥运会和世界大赛成绩处于世界一流,冬季项目综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在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以及未来世界大赛上保持领先地位;要把竞技体育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为国争光能力。
拓宽竞技体育战略目标,丰富为国争光新内涵。竞技体育要从单向度的为国争光向全面服务社会转变,要为群众体育提供更多的体育消费产品,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从单纯追求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提升综合竞争力转变,塑造与体育强国相适应的健康金牌观;要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追求国际体育话语权、大型赛事规则制定权、承办国际赛事的能力、职业赛事的国际竞争力等;要更加注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深挖竞技体育背后折射出的国家形象、国家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互信友好、包容共赢、和平崛起的大国新姿态,为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推进竞技体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竞技水平。竞技体育要向协调、全面发展转型,转变以优势项目为中心的奥运战略布局,在加大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发展重点放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更广泛、影响力更大的基础项目、集体项目、“三大球”、水上项目;要以潜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为突破口,拓宽项目夺金点,使争金夺牌的重点小项和重点运动员人数显著增多;要实现竞技体育项目的职业化均衡发展、区域布局协调发展;要提高金牌背后的科技含量,推动竞技体育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学密集型转变。
三、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新要求
竞技体育要成为打造民众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成为人民健康投资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方向,利用竞技体育特有的精神魅力和带动效应,引领全民健身工作深入开展,在改善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和社会化等方面作出新贡献。
竞技体育要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竞技体育要把普及运动项目、提升运动项目参与度作为新使命,加强对基层项目协会指导,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协会中,利用协会组织把群众体育带动起来。竞技体育要搭建大众赛事平台,大力推广民间体育赛事,设置专业赛事业余组,通过专业赛事把业余赛事带动起来,利用赛事引领扩大体育人口。竞技体育要构建不同项目的业余标准,激励群众参与,让不同项目业余爱好者每年都有新的上升目标,让更多群众享受竞技运动乐趣。竞技体育要把科学训练方法、康复手段推广到大众中去,利用运动训练中的新科技打造覆盖不同人群的健康指导方案。竞技体育要在体育场地设施上做到与群众体育共享,大型场馆建设要立足多种功能,结合人民长期的健身、休闲需求。
竞技体育要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竞技体育要在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方面承担新任务,成为普及推广运动项目和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设计不同年龄青少年的运动项目标准,在普及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广泛选拔优秀后备人才,使广大青少年群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储备库”。竞技体育要成为青少年社会化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实践方式,发挥自身具备的公平竞争、规则至上、顽强拼搏的内在教育价值,让青少年学会遵守规则、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竞技体育要打造系列品牌活动,在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竞技体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健全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文化教育要求的竞赛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体育价值观。
四、健全竞技体育治理体系,提升国家体育治理能力新水平
竞技体育要积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把健全竞技体育治理体系作为推动国家体育治理的突破口,通过提升竞技体育治理能力引领我国体育事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竞技体育要统筹政府、社会和各类项目协会关系,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时代,体育事业的“扁平化”管理、运动项目协会的实体化改革等能够激活社会体育组织活性,有效调动运动项目协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竞技体育治理的主动性。新的背景下,要厘清国家、社会和市场在竞技体育治理中的角色,合理规划不同主体的治理权限,协调不同主体的关系,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构成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要重点发挥社会市场在竞技体育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市场资源创新组织活性,规范项目协会合作的行为准则,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商共治推动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竞技体育要健全内部相关制度,强化制度治理。竞技体育要适应社会化改革需要,完善自身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健全优秀人才培养制度、职业体育制度、竞赛制度、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等,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制度、监控问责制度、诚信制度、权力制衡制度、财务透明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尤其在竞技体育社会化改革进程中,要对职业体育联盟、职业俱乐部、运动员等不同主体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通过制度规范不同主体的治理权限和利益边界,充分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最终实现竞技体育的制度治理。
竞技体育要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法治治理水平。竞技体育要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管理部门的立法能力,打造满足市场需求导向的法治构架;要加大竞技体育执法队伍建设,培育和拓宽法治社会基础,将竞技体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要强化竞技体育内部各领域的执法能力,健全行政执法程序,规范体育仲裁制度,将体育行政、仲裁和司法体制紧密衔接,利用法治保障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竞技体育法治化水平引领我国体育事业的法治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