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良药”(有时也被译为“运动是良医”)是2007年由美国医学会、运动医学会、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专家联合向全球发起的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十多年来,“运动是良药”这一理念已被世界各地的学者认可。在“运动是良药”理念盛行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确“运动是良药”要解决的问题,即运动在哪些方面是良药,以及如何更好地成为良药,进而为科学锻炼、促进大众健康提供循证依据。
一、运动是良药:何所为
(一)运动是慢病良药
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学院《非药物干预措施手册》指出,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定的运动处方至少与药物治疗一样有效。首先,对于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球严重健康问题——Ⅱ型糖尿病,有组织的运动锻炼,不论是有氧运动还是阻力训练或两者结合的干预都可以有效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其次,对于非酒精脂肪肝的治疗,运动疗法加饮食控制可以有效减轻脂肪肝,为以脂肪肝为特征的疾病提供了一种有效、低成本的治疗方法。另外,体育锻炼还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对于呼吸系统以及骨骼肌系统的慢性疾病,运动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运动是慢病良药。
虽然运动是慢病良药,但是在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运动疗法还不够被重视。例如,在澳大利亚只有1.3%的全科医生为患者提供运动锻炼咨询和建议。因此,未来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在给大众进行临床咨询时,需要医生或保健人员更多地建议患者进行运动,以及减少身体活动不足,从而减轻一些慢性疾病的负担。
(二)运动是心理良药
运动不仅是预防与治疗慢病的良药,还可以对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可以对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与低身体活动水平人相比,身体活动水平高的人患抑郁症、焦虑症的几率更低。研究发现,锻炼对治疗抑郁症也具有显著效果,中等强度和剧烈强度的有氧锻炼对抑郁治疗具有更好效果,但即使是低剂量(如每周150分钟的轻体力活动或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也具有降低抑郁的可能性。另外,对于儿童的自闭症、多动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运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不仅如此,运动也会改善癌症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对于癌症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患者而言,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其生命质量、促进其心理健康的良药。
(三)运动是预防良药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便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思想。目前,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运动对多种疾病的预防作用,运动正在变成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健康”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在儿童健康领域,一些研究者认为运动是预防医药,可以预防健康儿童和青少年疾病的发生。例如,运动是预防儿童肥胖等不良疾病产生的重要疫苗。其次,运动对预防心脑血管类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再次,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不同类型或多种形式组合的运动已被证明可以用来预防并减少其发生的概率。另外,除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对癌症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并且可以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可见,运动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癌症以及超重和肥胖等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这提示我们,运动不仅仅是治疗身心疾病的良药,更是预防某些疾病的“疫苗”。
(四)运动是补充医药
运动不但是治疗慢病的良药、心理良药以及预防良药,还能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八段锦能有效改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降低抑郁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脑卒中患者,八段锦在平衡功能方面有显著优势,因此八段锦作为一种辅助和安全的方法可能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获得最佳的短期疗效。
对于癌症患者,运动的补充治疗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进行运动干预的癌症幸存者降低CRF水平的幅度大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特别是对于进行有理论指导的中强度、抗阻运动的老年癌症幸存者。并且,这一效应似乎在几种癌症中普遍存在。另外,有研究指出,锻炼和心理干预以及两者的结合都可以降低癌症治疗期间以及预后的相关疲劳。
由此可见,运动作为一种经济、安全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好的补充医药,值得未来大力推广。
二、运动是良药:如何为
如前所述,运动在治疗慢病、治疗心理疾病、预防疾病、补充医学等方面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也使得“运动是良药”的理念深入人心。“运动是良药”理念虽好,但临床医生却无法像开具药物处方那样开具运动处方。“运动是良药”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基于此,笔者从医学处方角度提出未来运动是良药领域需要重点研究的五个方向。
(一)运动是良药的依据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是其改变机体功能,产生防病治病作用的机理所在。而很多疾病的运动治疗原理还并不清楚。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运动是良医的依据,即探讨运动是良药的作用机理,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运动能像“良药”一样促进着人们的健康。
(二)运动是良药的证据
尽管目前很多推崇运动是良药的理念通过研究获得了一些证据,但关于运动与药物治疗效果对比的研究还不多,这难以说明运动与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何在,尤其是与药物相比,运动治疗的非劣效性、优效性和等效性检验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另外,尽管有随机对照试验或元分析比较了运动与药物对一些疾病的疗效差异,但是缺乏在真实世界中开展运动对某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效果实验。总之,运动对各种疾病的疗效需要更高质量的证据来支持。
(三)运动形式的研发
如果运动是良药,那么运动方案的开发就尤为重要。这就像医学领域治疗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药物一样,有了不同的运动方案,并细化剂量,运动才能真正做到良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运动可分为多种形式,例如有氧与无氧运动、个人与团体运动、平衡与柔韧训练、水中与陆地运动等。对于同样的疾病,不同的锻炼方法产生的治疗效果可能会不同。因此,未来需要研究不同运动类型的独特效益,为运动处方制定提供更多的运动形式参考。根据锻炼目的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方式才可以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四)运动的有效剂量
当今社会,大家虽然意识到了运动对身体健康起到的益处,但是全世界范围内体力活动不足的现象仍然普遍,因此如何更好开展运动与健康促进是本世纪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而影响这一课题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动剂量的研究不足以为运动实践开具针对性、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关于运动剂量的研究,至少有以下三个热点问题:
第一,运动治疗的最小剂量如何?即运动是否需要一定的剂量才能达到治疗与预防效果?目前这一类研究缺少剂量对照实验,尚不能给出最小剂量的确切值。
第二,运动治疗的最佳剂量如何?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不同剂量的运动起到的效果也大有不同。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与药物的剂量一样,运动的剂量也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三,不同运动形式的剂量差异。对于某一疾病,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的运动形式所需要的剂量不同。例如,Metcalfe、Babraj、Fawkner和Vollaard(2012)等研究发现,6周短时高强度锻炼(每周3次,每次锻炼包括两次20秒的全速跑,加上跑前热身和跑后放松的时间,每次锻炼只需10分钟)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功能(提升了28%)。该研究提示,20秒全奔跑与一小时中等强度持续锻炼消耗的肌肉糖分基本相当。由此可见,对于同一疾病可能存在多种运动治疗方案,而且不同运动方案之间存在等效剂量差异,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综上,为了更好地推广运动是良药,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运动的有效剂量,进而为运动处方制定提供精细指导。
(五)运动的风险防控
运动如果不科学,也可能带来一定风险,例如马拉松猝死、运动损伤等。因此,运动应因人而异,未来循证锻炼以及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将受到更多的关注。总之,在强调运动是良药的今天,如何有效防控运动不合理带来的健康风险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天津体育学院 张连成 刘睿)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神经可塑性视角的体育锻炼与老龄化社会应对研究17BTY118>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