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全民健身)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关键词”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1-09-28    作者:林剑 王灿 刘昕彤 顾宁

编者按:9月27日,第十四届全运会落下帷幕。除了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的高光表现,群众赛事活动也让人对本届全运会“全民全运 同心同行”的主题口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十四运会期间,本报派出了四路记者分赴十四运会开幕后的四个群众赛事活动现场采访,本期请前方记者用“关键词”的形式回顾采访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地掷球关键词:温暖 

地掷球项目是十四运会开幕之后进行的四个群众赛事活动中,唯一有室外小项的项目,西安接连的雨天对地掷球草地滚球项目开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比赛裁判长袁强介绍,除非出现大面积积水情况,一般不会停止比赛。就这样,在淅沥的雨水中,赛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开始了不间断的“除水作业”——几乎每次攻防间隙,志愿者、工作人员都要用特质的木推推水,一场比赛下来“运动量”几乎要与参赛运动员齐平。

赛场上全力保障之外,在运动员到场、退场期间,暖心的志愿者、工作人员们还会排队举起雨伞,搭建出一条“无雨通道”,让运动员顺利通行,这一画面也被媒体记者捕捉、发布,仅国家体育总局官方抖音号24小时内这一主题短视频点击量就破百万。

比赛结束时,两枚金牌获得者、山西运动员苏辰向志愿者、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最暖的!”

“暖”的又何止是志愿者、工作人员?地掷球项目的参赛者,平日里也都是项目的教学者、推广者,比赛间歇,组委会、竞委会就组织开展了多次地掷球普及教学活动,“学生”包括记者、志愿者以及赛场保障人员。

W020210924291917185659.jpg

前几天还在赛场拼搏的陕西队队员王杨,如今则化身老师,细致耐心地向记者、医务工作者、交通保障人员教授着技术要领,她的本职工作是西安体育学院教师,教课,尤其是让更多人了解地掷球、喜欢地掷球、参与地掷球早已成为习惯。

王杨说,地掷球项目首次进入全运会,不但让运动员有了更好的展示平台,也给了项目很好的推广机会,希望全运会后,还能延续地掷球的热度,让更多人感受到“快乐掷球”的魅力。

参与体验的记者、医生、班车司机也从不同角度谈了参与的感受。

《工人日报》记者付子晴说,地掷球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好运动。

西安市第二中医医院医生田媛说,地掷球基本动作可以锻炼肩、肘、腰以及肌肉协调能力,很适合中老年人。

媒体班车司机赵有福则说:“以后有时间也会带家人、孩子一起体验。”

置身十四运会地掷球赛场,一个深切的感觉是,地掷球人就像一个大家庭,场上是对手,场下则是相互鼓励、相互提升的挚友。经常能看到来自不同身份的运动员一起为一名选手加油欢呼,也有不同省份的运动员会充当热身时的捡球、摆球志愿者。

也或许是因为这份“温暖”,让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地掷球项目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成为全运会比赛项目。上海草地滚球项目参赛者王莉莉已经60岁了,结束比赛后,她对记者说:“下届全运会,我还来!”

乒乓球关键词:促进

乒乓球项目走进全运会群众比赛已是第二届,对于乒乓球项目发展而言,全运会为其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届全运会群众乒乓球比赛不仅项目多,共涉及14个比赛项目,还特别增加了70岁及以上组别,让广大古稀乒乓球爱好者也能有机会走上全运会的赛场。这对于促进老年人参与乒乓球运动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也表明了如今的群众赛事体系、赛事保障等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让更多高龄老人身体素质更强,有足够的能力与信心去参与大型赛事,并收获好的成绩。

微信图片_20210928083523.png

本届赛事针对70岁及以上组,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在细化年龄分组满足广大老年乒乓球爱好者需求的同时,又考虑到赛事安全因素。对于这样的设置,参与该组别的选手表示,非常开心。在他们看来,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此前能够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相对较少。本届全运会能为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打开大门,无疑为促进老年人健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做法,在今后其他的群众乒乓球赛事中,同样可以得到延续。

本届全运会群众乒乓球项目决赛期间,共有383名运动员参加,这些选手均是从各地所举办的“我要上全运”活动,再到南北方分区赛,层层选拔而出。这些参与者普遍表示,因为有了这样层层选拔的过程,让他们不仅参与了更多的比赛,而且也结识了更多的球友。最关键的是,一层层的选拔让比赛更激烈、更刺激,选手们参与比赛的目标性也更强。

其实,这样的赛事体系建设不仅适用于群众乒乓球项目,其他群众体育项目也可以进行学习与借鉴,并以此形成共同促进、共同探索的模式。与此同时,参加本届赛事的群众乒乓球选手,在今后的生活中,同样会成为乒乓球运动以及全民健身的宣传者。通过自己的故事与经历,促进更多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之中。

在全运会上设置群众比赛项目,对于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同。连续两届全运会设置群众乒乓球项目,让很多人把全运会群众乒乓球比赛当作了自己的目标。在本届比赛中,有的选手是参加过上届全运会的老面孔,有的则是错过上届比赛、这届比赛才参与其中的新面孔。不论新朋还是旧友,全运会群众比赛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熟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

纵观本届全运会群众乒乓球比赛,单就项目本身以及对全民健身的促进而言,其作用不可小觑,其影响力也是深远的。参赛选手们普遍认为,全运会作为我国最高等级的综合性运动会,设立群众乒乓球比赛,不仅促进了乒乓球项目的影响力,也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同时,赛事的举办,也能促进各地在乒乓球场地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发展。通过全运会群众乒乓球比赛,为其他群众乒乓球赛事树立了一个标杆式的赛事范本,为今后的办赛等提供了引领。

全运会群众乒乓球比赛的举办,为全民健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全民健身全面、科学发展。而全民健身在得到新发展的同时,也会使全运会变得更加精彩,让乒乓球运动的参与者更多,覆盖面更广。

羽毛球关键词:圆梦

在十四运会群众羽毛球比赛的赛场上,每块场地的发球裁判员面前都有两块透明的板子,分别对着两侧的运动员,上边有一条黑线,起初记者以为是对裁判的保护,后来才知道这是发球判定仪,对应世界羽联从2018年开始施行的发球新规:发球从“不过腰”到“不能超过1.15米”。

不仅是发球判定仪在全国群众比赛首次使用,比赛的一切都是对标国际赛事打造的:进入场馆的动线设计、灯光打造、场馆信息化建设,十四运会的统一赛事标准和随处可见的视觉形象,技术官员的统一选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每一位来参赛的运动员只要一进场馆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真的站上了全国体育的最高舞台!这就是圆梦时刻!

微信图片_20210928083516.png

上一届全运会首设群众赛事,这一届全运会不少选手都是“四年磨一剑”,带着清晰的目标进行训练。重庆队队员赵凯欣和队友任建蓉这次拿到了B组女双的冠军,她激动地说:“圆梦了!上一届我就来了,拿了一银一铜,这一次换成了金牌。全运会对我们来说是最神圣的赛事,它的鼓舞作用也是巨大的,让大家看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能站在全国最高舞台上。很多我的同事朋友听到我夺冠的消息除了替我高兴以外,还说下一届也要参加,我想这就是群众比赛的带动意义,让更多人为了梦想拼搏。”广西队男双队员黎起全说:“全运会给了我们业余选手专业级的享受,这个赛场是无与伦比的。这一次距离梦想还有一段距离,回去接着练,下次再来!”

很多教练员在赛后评价运动员的表现都用到了一个词——“紧张”,而这种紧张无疑是因为这是全运会的赛场。甘肃队女双队员麻安莉说:“能代表甘肃出战就是一种荣誉,更何况是站在全运会的舞台上,确实有些紧张,但是更多的是激动,很多代表队的配置都是专业级的,给了我们一种莫大的激励。”据了解,绝大部分代表队这次都是采取和专业队“同配置、同保障”,也同样说明了全运会群众赛事的“高规格、同待遇”。河南队混双队员赵飞、李珊珊本职是油田职工和高中英语老师。谈到全运会时,他们说:“没想到平时喜欢打球,居然打到了全运会,还给我们配了省队的教练指导,除了技术水平有了提高,更感觉到群众比赛一样受重视。我们会永远铭记这段人生的高光时刻。”

十四运会群众羽毛球比赛用十足的仪式感给了所有羽毛球爱好者一个圆梦舞台,离开全运会,中国羽毛球协会也在用多种方式给羽毛球爱好者创造施展自己的机会。中国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伟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亿人拿过羽毛球拍,这是群众羽毛球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我们积极举办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青少年羽毛球赛、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全国羽毛球业余俱乐部联赛等全民健身赛事,同时推动羽毛球运动水平等级评定,鼓励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科学健康地参与羽毛球运动,推广户外羽毛球覆盖更多群体。相信未来羽毛球的参与人群会有更大的拓展。

中国式摔跤关键词:坚持    


“加油!”“稳住稳住!”“拽他的腰带!”“你要积极进攻,不能只防守!”这是刚走进中国式摔跤比赛场最先听到的声音,运动员在台上比赛,教练和队员的加油声、指导声在场边接连响起。比赛前,在了解中国式摔跤的项目背景和历史资料时,除了“中国”两字告诉我这一定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外,28年也成为一个新的关键词。

28年,是一代人的时间,也让中国跤的发展经历重大改变。中国式摔跤28年前退出全运会舞台,28年后经历曲折,最终以群众项目重返全运会,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却是中国式摔跤人的努力。

坚持,是这次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他们尽管年龄不同,现在从事的职业和这次的身份也各不相同,但是言谈话语间都告诉我们为了参加这次全运会,他们真的坚持了很久。中国式摔跤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出现在二青会上,让很多省市开始重新重视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重新组建省队,虽然这次中国式摔跤作为群众比赛项目,25岁至50岁的参赛年龄要求将那些刚入中国跤大门的小将挡在门外,却也给了很多曾多次期盼中国跤可以重返全运会的项目爱好者一个圆梦的机会。

搜狗截图21年09月28日0837_6.jpg

来自四川的胡斌今年49岁,在业余体校练习中国跤的时候,中国跤退出了全运会,这是他的第一次全运会,也是最后一次;来自天津的孙庆国,在刚毕业的时候就带学生参加中国跤比赛,今年师徒终于重聚全运会中国跤赛场;来自浙江的吴志鹏曾是一名中国跤运动员,2017年任职的学校开设中国跤课程后,就开始带学生组队训练。

28年的“停止”,对项目发展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让他们更加信念坚定,有着同一个目标,就是希望中国跤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每次和参赛选手、教练、裁判聊天的时候,他们都很热情,将中国跤的起源、规则、历史一一讲解——近几年中国跤在哪些重大场合被提到,中国跤现在在全国以及海外的发展情况……也是通过他们的介绍,让我对中国跤28年的“空窗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当谈到中国跤的未来一定有更好的发展时,他们更是侃侃而谈,对自己所坚持的项目充满自信。“六分钟一场的比赛,没有加时,时间结束胜负必分,也让比赛的节奏变得很快。”“出界或倒地得分,不主动进攻失分,规则易懂。”“对场地没要求,老少皆宜。”“中国跤需要强大的平衡力和核心能力,可以为其他摔跤类项目提供支持和帮助。”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的坚持,让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历史悠久的中国式摔跤可以经历曲折也长盛不衰,相信未来一定是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报 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