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命名的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榜上有名,获得本项国家级殊荣。
佛山市南海区地处广佛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腹地,2021年实现GDP3560.89亿元,连续7年蝉联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佛山南海全民健身事业以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为原则,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动员有力、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
提升科学指导服务水平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区社体指导员协会、镇(街道)社会体育服务站及村(居)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建设。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补助办法,开展培训班,充分发挥社体指导员协会在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业务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教师、社区大学生等专业作用,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合理运动。截至2022年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393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2.53名。
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以区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为基础,建成7个镇(街道)国民体质测定点。每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活动、开具运动处方,建设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居民健康卡制度,逐步实现居民体质测试数据与健康档案云服务。完善各级国民体质测试信息发布制度,每年公布国民体质测试结果,并将其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同时开设线上健身大讲堂,累计吸引约400万人次观看学习,使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成为新常态。
统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 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
截至2022年,体育场地面积1008.1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2.71平方米;全区足球场332个,篮球场2872个,排球场54个,合计3258个,每万人拥有三大场地数为8.76个,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搭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大力建设南海区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体育公园、飞鸿馆等区级高端体育设施,推进各镇(街道)“一馆两场”和社区“一馆三场”建设,全区现有区级体育场馆4个,镇(街道)级体育公园8个,1766个村民小组分别配备至少一个篮球场、一个综合文体室、10件室外健身器材,实现村(居)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
实施社区体育公园全覆盖工程。连续多年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2020年印发《佛山市南海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利用城乡金角银边地、桥下空间、滩涂地等空间建设社区体育公园,融入智能科技、趣味潮玩、亲子互动等元素,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高品质多样化健身需求。截至2022年,共建设社区体育公园351个,总投资额超5.52亿元,全年对外开放率达到100%,实现290个村(居)全覆盖。
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近年来,南海区积极开展各类便于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使全民健身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攀岩、轮滑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龙舟、醒狮等传统体育项目。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暨广东名山(西樵山)登山大赛、南海区百村(居)男子篮球赛、南海区冠军足球锦标赛、新南海人系列赛事等全民参与程度高的活动赛事,全区平均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3000余场次。
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发展。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青少年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创新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便利和优惠,大力推进武术六进工作。扎实推进足球进校园活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 推进体育产业升级发展
南海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截至2022年11月,南海区共有体育社团组织171个,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责,鼓励、引导各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各项目特色体育健身活动。同时,促进体育社会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鼓励社会积极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促进体育休闲消费。2017年至2020年,社会资本投入国际、国内各级体育活动赛事运营约14853万元,大力培育出一批本土体育品牌企业。
创新“体育+发展”模式。通过体育+旅游、文化创意、科技等,推动文商旅体创融合发展。西樵山景区独具南海特色的醒狮、武术、龙舟有力拉动休闲体育产业和文旅消费。通过办赛等形式,开发并商家销售南海特色体育衍生产品,完善了上下游体育产业链。
图片来源:佛山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