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志腰围太大,体重也超了,甚至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机构的帮助。”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国家卫健委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这让“体重管理”成了社会热点,“国家喊你管理体重”“体重管理年”这些话题登上了热搜。诚然“管住嘴,迈开腿”的减重固定搭配确实是体重管理的最有效方式,但注意一定要科学“迈开腿”,要用安全、健康的运动方式达到来体重管理的目的。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其中对于超重肥胖人群给出了运动干预建议,推荐进行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通常需要每日进行一次或两次运动,另外结合抗阻运动有助于在减少身体脂肪的同时维持瘦体重。而对于一般人群,进行有氧运动干预时,建议由小运动量开始,逐渐达到每天30分钟的中等至较大强度。对于运动依从性较差的个体,可以通过累计多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的连续运动达到总的运动量。为了实现长期控制体重的效果,建议应逐渐达到至少每周250分钟(或每周消耗多于2000千卡)中等至较大强度运动,且将运动分在每周的5至7天内进行,可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采用不同的运动方法进行运动干预。
对于一些超重的“胖友”,运动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改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及体脂率等多种代谢指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等相关不利于健康的因素。目前,全国各地不少医院都开设了体重管理、多学科联合减重等门诊,为超重者定制减重方案,不仅有一日三餐的详细食谱建议,还有清晰的运动指南。医生还会联合营养科、中医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组建一对一的减重规划群,每日对超重者的饮食、锻炼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
张铭曾是一名体重指数(BMI)高达39的重度肥胖患者,在经过医院体重门诊的心肺运动评估后拿到了运动处方。张铭说:“医生根据我的心肺功能,建议我选择每天小于3代谢当量(MET)的运动方式,比如骑车、跳操,每周3至5次,循序渐进,减重3个月后再次评估后会调整方案,在经过了半年多的治疗后,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副主任张鹏表示,不同肥胖程度的患者均有与之相匹配的治疗方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及合并代谢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千万不能靠主观感受自行判断,也不能以危害身体健康为代价“拔苗助长”。
“许多减重人群急于求成,但‘求急求快’是不可取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说,抱着“懒瘦”“躺瘦”的心态,盲目地追求“立竿见影”的减重效果,并不能达到长效体重管理的健康预期,甚至会适得其反。
陈伟表示,通过有效的生活管理把饭吃好,尤其是把运动做好,才能够有条件动员局部脂肪。脂肪虽然全身游走,但它是分段分布,有时候可能在大腿部位分布得多一点,有时候在臀部部位分布多一点,在进行机体动员能量和动员脂肪的过程中,采用局部的某些运动可能会动员某一部位的脂肪。保持基础代谢率正常的情况下,而且没有影响代谢率的疾病,一般来说讲究每一个热量缺口7000千卡,就能够减一公斤的脂肪。通过少吃、多动来制造热量缺口,少吃那些高能量密度的、低营养成分的、高脂肪的、高糖分的、高氧分的食物,让每天总的能量低于每天的基础需要量,多动就是保证一周不低于5次,每次不少于30至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包括快走、慢跑、蹬单车、游泳都可以,都能够满足日常能量的消耗。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