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想过拿三连冠的事吗?
马龙说:“没有,一点都没有。”
队医王都春去年9月换了个新手机,现在手机相册里全都是跟马龙左膝伤病有关的小视频,去年瑞典公开赛退赛前在当地打封闭针时的场景、在体育医院办公室组织专家会诊的场景、马龙膝盖的一次次治疗过程、一次次康复运动、还有一张张光片和会诊报告占满了这个新手机。
说起马龙膝盖的毛病,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于打球的动作习惯,马龙左腿的膝盖磨损钙化,这些年理疗、针灸和矫正不知道做过多少次,有时还会借助超声下封闭或者针刀松解等手段缓解疼痛。2017年世乒赛前,打了一针封闭后参赛的马龙获得了男单冠军,随后他也依然采用这些方法治疗膝盖时而诱发出的疼痛。去年的瑞典公开赛前,进行治疗后效果一般的马龙依然渴望参加比赛,他再一次选择赛前打封闭,这一次甚至紧急到在瑞典当地的体育医院打。但这一针封闭没能帮他缓解疼痛,反而碰巧成为他长达三个多月膝伤反复的开端。
“运动劳损”,简单的四个字能概括马龙左腿膝盖发生了什么,但要想康复却是一个复杂得难以描述的过程,甚至世乒赛单打三连冠后的马龙依然处在康复中。瑞典和奥地利两站公开赛退赛后,马龙在他效力的山东鲁能乒超俱乐部力量房结识了足球队的康复师,这位克罗地亚人在了解了马龙的情况后,带马龙做了5天的肌肉练习康复训练。经过这神奇的5天,马龙站在了乒超联赛的赛场上,3比0战胜周启豪、方博和夏易正,3比1战胜林高远,三场联赛四场胜绩,马龙和队医都以为自己又一次战胜了膝盖带来的考验,伤好了。没想到联赛休战回到北京后,马龙的膝盖伤病开始迅速恶化,12月的国际乒联总决赛前,马龙疼得动都不能动,走路只能脚尖点地,蹭着移动。
疼得没法练,只好先不碰膝盖,打上营养液,让它休息。马龙在十几天里只做上肢训练,或者活动活动右腿和脚腕。肌肉长得很慢,萎缩的速度却出奇的快,马龙的左腿很快就细了一大圈。“一直不动,也没有什么好转。”马龙一直认为乒乓球运动员没有对抗性伤病,“不是很严重”的劳损一般养几天就好了,实在不行打针封闭也就不疼了。看着自己膝盖一直没有起色,马龙觉得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豁出去跟膝盖“拼了”。既然鲁能康复师教他的训练动作能让他5天就回归球场,那马龙就决定用这套动作和自己的膝盖来一场“硬碰硬”。“败了!”马龙说,他做了运动后当天晚上就直接被膝盖疼醒,“睡着觉都能感觉它越来越疼,生生给疼醒了,最后我只能调个头睡,把腿支在墙上,下面垫个健身球。”马龙补充描述了一下当时的情景,“左腿自己根本抬不起来,只能右腿垫在下面辅助它抬起来架靠在墙上。”现在回想起来,马龙为他当天的“不理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膝盖的伤病从一个点蔓延到整个膝盖,后来发炎、积水,抽积液就抽了四次。绝望的瞬间不可能没有,马龙在自己膝盖的一小块地方比划着:“针灸的时候,这里扎着20多针。”
膝盖的伤病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马龙的康复手段也要随之而变,去了新的康复中心,接受了新的康复治疗。王都春的手机里记录着一些零散的画面,马龙趴在地上被康复师掐着脖子往上掰,脸憋得通红。手机里这种画面不多,因为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动作。“第一天练的时候,真给我练吐了,是生理上那种想吐。”回想起来,马龙说真的太累了,“累得回家10点多就能睡着。”不过他只有第一天觉得苦,后来可能是因为做好了心理建设,感觉也没什么了。“动作夸张不要紧,只要有用,我就不觉得苦了。”马龙说。
世乒赛后,马龙的球迷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一段乒超记忆:“乒超期间的记忆,是很多球迷‘马龙来不来’的希冀,是俱乐部经理‘还需要请假’的无奈,是教练‘唉,还在恢复呢’的遗憾,是队友‘这场比赛他来不了啊’的欲言又止。我们愈发不敢问的那个人独自面对的是什么?不知道,更不敢想。”
而同时空中的马龙独自面对的是什么?枯燥又辛苦的训练手段,尝试各种办法伤病却不见好转的焦急,还有,他每天晚上醒来和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都是动动左腿,看看膝盖有没有好一点,如果觉得比前一天有一点点进步,马龙心一下就踏实了,“感觉一天的心情都很舒适。可如果还那样,心情就一下跌到谷底。但是没办法,必须要给它时间去恢复。”马龙说,面对伤病,之前走捷径的时候比较多,“想用最有效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但经过这次和伤病斗争,马龙有了和以往不同的体会。“不能像原来那种急于求成、走捷径,有些事情你确实得一步步来,不可能每次都很幸运,走着走着有可能你就没路了,或者说捷径它也有风险。因为运动员运动寿命有限,所以着急和想走捷径是肯定的,看怎么去平衡,要找到那个点。”
今年过春节的时候,秦志戬、王都春、拉法和托米都没离开北京(“辛苦秦指导和王大夫!虽然两位外籍教练不过春节,但也辛苦了。”马龙笑着补充说),陪着马龙一天不落地进行康复训练。现在再聊起这些,马龙抱拳感谢了此时正在给他做腿部放松的王都春。王都春有一部记录着马龙治疗伤病3个月的手机,马龙自己有做记录吗?“没有,”马龙回答,“都记在心里了。”
“到2月份,膝盖都没有明显起色,我真不确定能不能参加世乒赛,后来有一个15天左右的小飞跃,我才开始敢往后想。”去深圳参加球迷见面会和封闭训练前,马龙终于可以站到训练场上练了。可以重新拿起球拍打球,马龙的心情随着膝伤的好转而变好,但同时也忐忑着能不能完成几乎连场的卡塔尔公开赛和亚洲杯。
“去卡塔尔公开赛前,我们心里都打鼓。”王都春说。“碰到太危险的球别使劲去救,否则之前康复的努力就白费了,又得从头开始。”参赛前,刘国梁的这番嘱咐也是队医和康复师们的心里话。拉法随队一起去了卡塔尔,每天陪着马龙在健身房训练,“康复期间每天和‘老外’打交道,我感觉自己英语长进了。”现在的马龙能这样调侃几句,当时在卡塔尔可是悬着心,好在打起比赛来马龙感觉还可以,没有遇到什么让他膝盖特别疼的动作。卡塔尔公开赛冠军和亚洲杯亚军给了马龙信心,也给了队医和队伍信心。马龙知道自己早晚会站回赛场,只是比赛临近,想快点好的心情让他焦躁,“如果是明年才有比赛,那我也就不着急了,压力不就是来源于时间嘛。”
两场世乒赛前的模拟考试,马龙打遍了“最好的左手”,波尔、水谷隼、许昕和林高远他都碰到了(“还有王楚钦,在训练里和他也打过了。”马龙补充道),近期对男乒冲击力极强的对手张本智和、丹羽孝希和林昀儒,马龙也都一一交过手了,“打完公开赛和亚洲杯,我对自己挺满意,增加了信心。”
虽然在奥地利训练营马龙又经历了一番“这酸那疼”的波折,但王都春觉得马龙给他们带来的感觉始终是积极坚定的,“马龙每天按部就班地按照节奏进行,知道什么时候要冰敷,什么时候要做一些放松或者拉伸,这本身也是给我们定心。”王都春说。马龙则苦中作乐地说:“伤了这么久,我已经掌握一些它的特性了。”其实在世乒赛中,王都春也看到过马龙在赛场上一滑就马上拎起冰袋起身,只是沉浸在比赛中的马龙说,知道因为什么而蹬空,不是左腿膝盖的问题,所以心里也没有紧张。
布达佩斯世乒赛,马龙其实对双打没抱夺冠的希望,“封闭训练我根本没有练双打,直接和王楚钦配对打了两次队内比赛,效果都不太好。”甚至双打抽签时间马龙都给忘了,还以为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地睡了个午觉,“睡醒后王楚钦跟我说抽签出来了,顺利的话半决赛才会碰到队友,我一看签位就和王楚钦开玩笑说,过了8进4这场(当时极有可能对阵郑荣植/李尚洙)咱们就能拿冠军。”当时王楚钦点点头说了个“嗯”,马龙还疑惑他是认真的还是也在开玩笑。
“双打第一轮就遇到了困难,打得磕磕绊绊的。”马龙说,“我的双打能力主要是控制局面,队伍让我和王楚钦配,更多的就是看重他的进攻能力,无论我跟许昕配还是和王楚钦配,都是要有这个互补。搭档的进攻能力更强一些,随之也会出现一些失误,这时就靠我去控制。第一场双打可能是因为王楚钦第一次打世乒赛单项比赛,很紧张,无谓失误多一些,正手也没发挥出来,整体配合的感觉非常一般,所以我当时在赛场上就真没想太多后面的比赛,能赢下来就行。”马龙在双打赛场上的感觉一直都是在试,“接下来打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的两对选手,我们就逐渐发挥正常了,王楚钦也打得越来越好。8进4对上郑荣植/李尚洙,是王楚钦的一个爆发。那场比赛一上来我们0比2落后,王楚钦展现出了他打球坚决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敢拼的运动员,越到关键时刻越敢出手。他的一两个好球就让我觉得他很敢做,我的压力就小一点,我这边好一点,他也会感觉不错,都是相互的。之前的比赛只是我们赢了,但那场是他确实打得好,带动到后来的比赛。我感觉我自己打得也还可以,我们两个人在场上就有了更多的沟通,更多的默契,这些都是信任的累积。”
半决赛4比0战胜林高远/梁靖崑,但前两局都是在落后的局面下赢回来。马龙说,落后的时候他们组合要靠王楚钦的发挥迎来突破,“落后的时候需要他来得分,光靠我控制比赛没用了,如果他发挥不好失误太多,我们可能很快就输了。从技术能力角度讲,这场比赛就相当于是一场决赛,王楚钦通过他的技术特点,帮我们打开了局面,我们追上来后,信心会完全不一样,领先的时候我再负责控制,就显得我们上风了。”决赛也是同样,信任度越来越高的马龙/王楚钦最终获得了世乒赛男双冠军。虽然膝盖有伤,又身兼两项,但马龙在双打项目中付出了全力,“这次比赛没有2017年单项世乒赛累,可能因为压力没有那一次大,那次我双打输了以后,只打单打还是感觉很累,这次兼两项也没有这种感觉。”拿了双打冠军后,马龙觉得很提气,人也很积极,“起码拿了一块金牌,兜里不空了。”
参加布达佩斯世乒赛时,马龙世界排名在第11位,这是他评价出的与以往世乒赛最大的不同,“抽签位置不固定了,有可能很快就碰到队友,也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主要对手,可以说充满不确定性。”马龙的单项世乒赛还有个小怪圈,第二轮会遇到很别扭的对手,打一场落后球,“2015年苏州世乒赛,我第二轮对莱贝松打到2比1领先6:8落后赢下来的,2017年杜塞尔多夫世乒赛第二轮对瑞典的卡尔伯格是0比1落后打到3比2,球路挺难打,第六局我10:5领先打到10:9,一个半高他没打到我才赢的,如果打到了比分就又咬住了。这次比赛第二轮对美国的卡纳克,我大分2比1、小分9:4领先打到11:12落后,接着这个球打完以后我感觉是本届比赛最亮的一个点,那一分打得很满意,已经被逼到没招了,拉了一个正手,那个球挺提气的。”
从技战术角度讲,马龙单打之路上最困难的比赛是8进4对林高远和半决赛对梁靖崑,“和队友最难打。”战胜了此前在卡塔尔公开赛决赛战胜过的林高远,马龙坦言在比赛中他又做到了一些变化。马龙在封闭训练期间还曾开玩笑说,想要拥有梁靖崑那样壮实的身材,适合打现在的新球,“梁靖崑的打法属于爆发力比较强的,他现在稳定性有提高,所以才会感觉他一下进步了很多。其实我和他打比赛是抱着去拼的心态上场的,因为去年的中国公开赛上我4比3赢得也很艰难,球路上我又没什么上风的地方。我只能说一上来发动争取主动以后,才有机会控制局面,如果一上来就选择控制局面的话,可能就比较被动,赛前这些我都想到了。”
男单决赛当天,马龙和崔庆磊一起下楼,在酒店的大堂里还满足了国外球迷签名的要求,他背着包坐上车,心里是有点矛盾的:“决赛打外战,觉得‘哎!是个机会’,同时又觉得‘哇!压力太大了’,有种输不起的感觉,不能容忍这样的机会没有把握住。球队对于男单比赛非常看重,自己也非常看重,都是这些外界的压力。其实对手的球路和整体能力正常,但有特点,球路并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种,是挺别扭的。这个时候我又容易把对方各方面都估计过高,让自己很压抑,或者说很难受。”这些矛盾和纠结在马龙来到训练馆拿起球拍的那一刻解开了,“一摸到球拍,我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球上了。心里想的还有刘主席嘱咐我的都是积极的一面。”
马龙感觉,对于三连冠,赛前会想很多,但拿到以后却比自己想像得平静,“肯定是开心,还有就是比赛平安地结束了。”看女单决赛看哭了的马龙,在自己拿了冠军后却哭不出来,“哭是觉得运动员都有心酸的一面,我和刘诗雯的打法风格和感觉很像,从小被寄予厚望,但一直没有得到冠军这个认可和结果。”不过,马龙否定了一个说法,哭不是因为想到了以前某个时期的自己,“想自己没那么容易哭”,马龙把得到冠军的感动放到自己身上时,人就淡定了。
“获得这次冠军之前走的路和以前不一样,经历了赛场以外的困难,康复训练确实很无聊,每天做一样的动作,但这些磨练在球场内也不容易练到,能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治疗伤病期间,马龙会被很多人问起“什么成绩都有了,为什么还要这样挑战自己”,他也无数次地问过自己。回答自己时,马龙的答案并不能只是“因为热爱”这样简单。“是热爱乒乓球?还是爱赢球?如果总输球还热爱吗?”马龙会这样来回反问,最终他得到的答案是:“在心态没调整好的情况下,老输球就不容易继续热爱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调整心态。”
这种调整,可能是接受了自己的现状,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现在马龙需要做的还有一件事,“家里专门摆奖杯的柜子,必须给复制杯腾出个好地方。”获得世乒赛三连冠后,马龙没有做什么可爱又有深意的庆祝动作,用一句话振奋了人心。在赛后的现场采访中,马龙说:“我不光代表自己,更是代表球队,代表中国;我想赢得冠军,更想赢得大家的尊重。”接着他高声喊出——“I am made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