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18年第33届蹦床世锦赛,中国队力克俄罗斯队等欧美传统豪强,获得了蹦床历史上首个世锦赛大团体全能冠军。时隔多年,参赛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仍然值得回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枚金牌乃至于这个增设的项目,却有一位重要的幕后人物。
刘兴,沈阳体院教授。自2008年开始担任国际体联蹦床技术委员会委员。在刚刚结束的国际体联换届选举中,他连续第4次当选蹦床技委会委员。技委会负责规则的修改和制定,重大比赛的组织和指导,裁判员培训以及项目推广等工作。蹦床运动细分为蹦床、小蹦床、单跳三个小项,刘兴在技委会的分工偏重于蹦床项目技术分的评定和难度分的监控,他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负责该项目的仲裁工作。
常年在国际体联任职的他,用自己精熟的业务能力帮助推动蹦床项目的发展。刘兴注意到,以往蹦床世锦赛所设的3个小项中只有蹦床的参与度较高。小蹦床和单跳因为都是非奥项目,在世界上普及程度低,历届世锦赛参与人数较少。为改善这一情况,刘兴在技委会上建议,在世锦赛上增加一枚大团体的金牌,囊括全部3个小项,用金牌刺激各国对另外两项的发展。
当时中国尚未开展小蹦床项目。但刘兴在向技委会提议后立刻联系了蹦床国家队,国家队随即开始补上小蹦床的短板。刘兴的提议最终也被蹦床技术委员会采纳。补上短板的中国国家队在圣彼得堡也完成了世锦赛大团体项目历史性的夺冠。
刘兴表示,要想在国际组织中取得更大的话语权,既需要任职者在业务上成为一名“绝对的专家”,又要拥有过硬的外语水平。既要了解西方文化,主动融入国际组织,又要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互相尊重,优势互补。而硬实力,则是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前提条件。
蹦床在我国发展较晚。首届蹦床世锦赛1964年就已经举办,而我国迟至1998年才正式设置蹦床项目。但仅用了10年时间,中国队就在北京奥运会上包揽了全部两块蹦床金牌。这既源于举国体制的优势,也源于中国对于项目本质和项目规律的准确把握。但如何向世界传递中国蹦床飞速发展,由落后至领先的历程和经验呢?2010年,国际体联蹦床技委会考虑在规则中增加高度分和位移分。可中国国内早在2002年的全锦赛中,就已经出台了高度分和位移分的特定规则。也就是说,中国领先了世界整整8年。技委会开会讨论时,刘兴向同事们介绍了这一情况。这让众人赞叹且钦佩。他们在感慨中国对项目本质准确把握的同时,也明白了中国蹦床短时间内就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