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冰雪项目起步晚、底子薄,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中国冰雪健儿不仅实现了全项目参赛,还屡创佳绩。在本届冬奥会的备战中,科技助力功不可没。
成功完成“头盔攻关”
没有运动员、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装备,钢架雪车在中国的起步是真正的“从零开始”。
建队7年后,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钢架雪车队历史性地派出4人参赛,男选手闫文港斩获一枚宝贵铜牌,殷正获得男子第5名;赵丹、黎禹汐分别获得女子第9名和第14名。
通过跨界跨项选材解决了人才问题后,队伍一开始只能在冬季辗转欧洲和北美地区,租用或是重新利用其他队伍淘汰的器材,一点点去熟悉每一条赛道的特性,因为器材不合适影响训练质量在所难免。而在夏天,队员们在国内进行一部分体能训练时,则主要利用由轮子替代钢刃的模拟训练器,苦练推车出发技术。
随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建成,其配套的一座专门练习赛道出发的训练馆让队员们终于可以进行专业的出发训练。在这项以出发为主导的运动项目中,数字化科学训练辅助平台的投入使用,让队员的每一次推车滑行速度与效率如何以及哪些细节需要提升,都有数据可循。
此外,钢架雪车国家队还拥有了自己的器材,以往租借与回收利用他人的器材也成为历史。在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队员们还可以利用风洞实验,掌握在钢架雪车上滑行的最佳姿态,并对器材进行测试和改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往在钢架雪车赛场上,欧美运动品牌设计和制造的比赛服、头盔与钉鞋占据主流,中国运动员很难买到合适的装备。北京冬奥会上,钢架雪车运动员的装备从头盔到比赛服,再到手套、钉鞋,从头到脚闪耀着“科技冬奥”的光芒。
北京冬奥周期,科研人员组织了“头盔攻关”,最终选用硬度相当于钢的5倍而密度只有钢的一半的航天级碳纤维材料来制作头盔。同时,根据运动员头颅特点进行定制打造,殷正的“游龙虎冠”个性十足,展示了中国年青一代运动员的朝气和风采。
由国产品牌安踏自主研发的钉鞋,其钉子全部是3D打印的钛合金结构,重量更轻、又能有效减小风阻,经反复测试,这款战靴在起跑推进阶段相较其他品牌可平均提高0.023秒。推车起跑是钢架雪车比赛中最重要的技术环节,能够在这一阶段提升速度,可谓意义重大。
模拟多个项目真实赛场
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中,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被引入中国冰雪健儿的冬奥备战,运动员不再受季节、天气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随时可以进行模拟真实比赛场地的训练。覆盖了钢架雪车、雪车、雪橇、高山滑雪、平行回转、冬季两项等项目。
六自由度团队负责人宋小东介绍,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的核心是将航空的模拟训练理念引入到体育领域,通过六自由度平台的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体育项目的数字仿真技术,为运动员提供一个逼真的、和赛道一样的训练环境。
如钢架雪车训练系统建立起了1比1模拟赛道系统,运动员在模拟器上从出发到终点,以1分钟计算,一个小时可以进行30至40次训练,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里,训练次数得到几何级增加,有助于熟悉赛道,形成肌肉记忆。
而在越野滑雪训练系统上,可以重点训练运动员的手部力量,控制上坡、下坡不同的配速以及滑行频率,进行迭代的重复训练。此外,教练员通过模拟系统提供的采集数据,还可以了解到队员的技术特点,让训练更加有的放矢。
风洞在北京冬奥备战中的应用,有力地帮助了中国冰雪运动员用科技换时间。跳台滑雪运动员通过在风洞中体验姿态的把控,塑造肌肉记忆,将空中飞行2秒钟的感受,放大到风洞中的5分钟、10分钟,体会毫厘之间的偏差,形成肌肉群的条件反射。
作为首个征战冬奥会北欧两项比赛的中国选手,赵嘉文在谈到科技对训练的帮助时表示:“如果没有像风洞这样的科技助力,让我迅速掌握跳台滑雪的技术,我还只是一个越野滑雪运动员。”
比赛服防切割强度超钢丝
以往我国冰雪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服大多需要国外定制,为了给中国运动员提供更加符合自身特点的装备,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于2019年底在北京服装学院正式成立。由北服团队牵头,联合6所高校、4个企业联合攻关,研究内容涉及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摩擦学)、热物理、生物力学、体育科学等六个学科,解决专业比赛服“快、护、暖、美”四个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及装备、技巧类项目服装四类产品创新。
高速的冰上滑行需要对抗相当于十几级大风的空气阻力,专业速滑比赛服既能帮助运动员减少阻力,又能保护运动员免受意外伤害。研发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了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应用于服装减阻设计中。
武大靖展示了他的战服中多个部位的防切割设计,这是研发团队在参考了全世界100多种面料后,最终成功研制出的一种防切割面料,采用最新的360度全身防切割技术,防切割强度达到钢丝的15倍。
研发团队为花样滑冰队设计的比赛服“考斯滕”是“美”字的集中体现。花滑比赛服既要轻,又要保证运动员能够完成各种高难度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还要“好看”。4年来,北服团队一共为花样滑冰队设计了170套比赛服。花样滑冰是一项体现艺术的运动,花样滑冰比赛服的设计也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创作过程。设计师不仅要了解运动员的节目,还要兼顾运动员的身材、个性、喜好、审美等,每一件衣服都是独一无二的。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花样滑冰队8名参赛选手已全部亮相,以王诗玥和柳鑫宇在自由舞中穿着的“青山”“绿水”为代表的中国风比赛服美出了圈,在冬奥会的舞台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
“猎豹”营造沉浸式观赛体验
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表示,这可能是他经历过的历届冬奥会转播基础设施质量最高的一次。“这得益于中国5G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埃克萨科斯说。5G+4K/8K超高清视频直播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使世界各地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欣赏到精彩赛事,都能获得沉浸式的观赛体验。
安装在国家速滑馆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因其快速敏捷而被称为“猎豹”系统,这项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特种摄像设备在本届冬奥会上是首次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种设备科高级工程师赵伟介绍,在冬奥会速滑比赛中,运动员速度可达到每秒15至18米,约等于时速50公里,顶尖运动员速度可达时速70公里,而“猎豹”设计技术标准能达到每秒25米,约等于时速90公里,这是它能够实时捕捉到精彩画面的关键因素。
安装在首都体育馆的由40台4K超高清摄像机阵列加上3台8K超高清VR摄像头组成的图像捕捉系统,被称作“飞猫”系统,它主要为裁判提供全角度的赛事回放依据,辅助裁判做出判罚。在短道速滑比赛中,赛场上任何细微的动作在“飞猫”阵列的眼皮底下都能被清晰捕捉。男子5000米接力半决赛中,中国选手李文龙在滑行中摔倒,通过多角度超高清慢镜回放,李文龙与加拿大选手冰刀相碰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裁判眼前,裁判根据规则将中国队判进决赛。这也要多亏了“飞猫”系统的火眼金睛,同时也让观众拥有了“裁判视角”。
毫无疑问,科技已经渗透到体育赛事的方方面面,在冬奥会赛场体育竞技的背后,也是一场科技竞赛。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科技让世界点赞。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