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祁连山脚下,风沙裹着干燥的空气掠过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的操场,看着正在跳绳的学生们,徐永珍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以“徐老师”的身份,把体育的种子播撒在西北的校园里。
初到古浪,南方姑娘徐永珍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学校没有独立卫浴,想洗个热水澡得打车去其他学校;一日三餐难寻熟悉的米香;体育器材更是紧缺,能用的排球仅4个、足球19个,连上课场地都要轮流使用。夜里,干燥的空气让她嘴唇反复脱皮,频繁从睡梦中醒来时,她也曾怀疑自己能否坚持。
可报到那天的画面,总在她犹豫时涌上心头:两个个头不及她行李箱高的孩子,抢着帮她扛被子、拎行李,“老师,我们力气大,能帮你拿。”这份质朴的善意,成了她咬牙适应异乡生活的第一束光,也让她暗下决心,要为这里的孩子做点什么。
真正的挑战,藏在课堂的细节里。第一堂体育课上,徐永珍发现,孩子们连最基础的列队集合都问题不少。“七年级新生第一次上体育课,光是集合整队就用了15分钟。”徐永珍说,体育委员因不自信,报数指令反复出错,还被同学笑。徐永珍立刻制止,蹲下身鼓励体育委员“再试一次,你可以的”,陪着他反复练习直到正确;面对学生们报数声音微弱的问题,她一次次引导学生把声音放出来,“让老师听到你们的朝气!”短短两周时间,孩子们整队报数时已熟练又自信。
除了体育课,徐永珍还负责学校足球社团,“社团课上大概有七八十人,但因器材紧缺,我就用标志盘、标志桶模拟步伐,先从热身和基础协调性训练教起,不急着让孩子们接触足球。”
支教的日子里,温暖总发生在不经意间。晚饭后在食堂找避风的座位,曾上过徐永珍大课的学生会主动邀请她一起吃饭;第一次上课忘记安排见习生,指导老师及时提醒;课前小游戏因人数多陷入混乱,其他体育老师会教她如何合理分组、提升课堂效率。最让她惊喜的是一个晚自习后,她在学校附近散步,有个学生轻声叫她“徐老师”。在此之前,孩子们见了她总是腼腆地躲开,这声主动的问候,让徐永珍与学生的关系更近了。
徐永珍的支教刚刚开始,她期待3个月后,能听到孩子们隔着操场大声喊她“徐老师”,能看到他们在运动场上肆意奔跑、不怕犯错的模样。“我想让体育点燃孩子们的自信,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