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进体教融合,深化“一校一品”建设,提升全市教育系统体育特色发展水平,以提高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
根据学校特色 开展传统体育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50年规模较大的完全民族小学。拥有射箭馆、搏克馆、国际象棋馆、乒乓球馆、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篮球场、五人制笼式足球场。学校在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同时,创新课程设计,增设了特色体育课,因地制宜延伸出课余体育训练,包括足球、乒乓球、中长跑、国际象棋、射箭、搏克、体操、篮球等。
作为民族学校,赛罕区民族小学努力打造校园特色体育品牌,认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该校书记郭向阳说,学校2016年确定以“搏克”“射箭”“蒙古象棋”“国际象棋”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校本特色项目,以社团为载体,探索性地开展竞训活动。体育课堂上,孩子们紧握弓箭,瞄准、伸拉,“嗖”的一下,箭稳稳射在靶上,一连串动作连贯有序。据了解,赛罕区民族小学射箭队曾为呼市体育运动学校、鄂尔多斯体校等输送队员30多名,有的队员现已成为自治区专业队队员,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在2018年,还与鹰眼射箭俱乐部形成共建关系,以三、四年级为试点年级,将射箭项目编入体育课,成为学校又一个特色体育项目校本课程。
“随着体教融合工作深入开展,学校将传统体育项目射箭引入校园,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简单的射箭技巧,还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帮助学生从身体技能训练提高到丰富精神境界,让更多孩子接触到传统体育项目,在强健体魄、磨炼意志的同时,成为传统文化的传习者。”郭向阳说,校内开展的蒙古族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也丰富了体育课内容。二年级开设了蒙古象棋课,三四年级开设了射箭课;组建了蒙古族文化特色社团,开设的搏克、蒙古服饰、民族工艺制作、蒙语竹笔书法、蒙古象棋、蒙古族舞、蒙语无伴奏合唱等兴趣班,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形成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学校把特色体育活动项目纳入校本课程,编入课表,进入课堂,保证普及率的同时,使体育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更多有条件的同学有机会通过选拔进入学校专项体育运动队,得到培养和提高,保证了学校特色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2017年,经呼和浩特市体育局评估确定赛罕区民族小学为“呼和浩特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郭向阳说,这既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学校体教融合工作提出的新希望。
以曲棍球为引领 带动多项目发展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义务教育完全小学,这所有2523名学生的小学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中国曲棍球后备人才传统校”“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冰雪项目旱地冰壶训练特色校”等荣誉称号。
万水泉中心小学倡导“特色立校”思想,积极筹建学校各项体育运动队。校长马志杰说,学校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足球队,到现在已有着40多年历史。从二年级开始每班有男女足球队,每学期组织一次年级足球赛,每年组织一次“校长杯”足球赛,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利用假期参加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2012年组建的U12男子曲棍球队虽然“年轻”,却成绩斐然。该队自建队以来,7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6次获得冠军1次获得亚军,实现了“六冠一亚”的骄人成绩;2014年,学校还组建注册了U12女子曲棍球队。U12女子曲棍球队连续获得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第三名、第六名和第七名。学校曲棍球队为“国少队”输送2名队员,为包头市体校输送5名优秀曲棍球队员,为高一级中学输送240多名体育尖子。
马志杰说,学校通过曲棍球这一体育特色品牌,带动本校足球、篮球、轮滑、冰壶等项目的发展。为积极推动校园冰雪项目进校园活动,学校还组建了40人旱地冰壶专业队,同时,组建了篮球队、网球队、空竹队、轮滑队等常年训练比赛队,按照每位学生“1+2”的培养目标(1项体育特长+2项其他兴趣运动技能)规划开展活动,形成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的浓厚氛围,已经具备“一校多品”的格局。
万水泉中心小学成熟的体教融合模式同时也带动周边学校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比如民馨一小的武术、南开小学的跳绳、东方希望小学的民乐、富林小学的网球、高新一中的击剑、北师大包头附校的啦啦操等,都已经形成自己的“一校一品”特色。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