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份,体育和中考、高考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一边是“两会”期间的代表委员热议,一边是正在准备体育升学考试的学生。
去年“两会”,“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登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体育也首次以作文素材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奥运冠军张常宁建议,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统考。她在发言中提到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要抓住体育学业水平测试这个突破点,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学校的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渠道,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增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从教室走到运动场,从‘心底里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从‘心底里愿意’掌握 1至2项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资料图
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中考体育不断进行改革,体育在中考中的权重越来越重。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体育局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中小学每天上午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当天没有体育课则下午安排不少于40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此外,自2022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模式,并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
此外,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广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自2022年入学新生开始,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体育中考模式,其中素质评价占比30%,统一考试70%,体育中考成绩占中考录取总分12%的权重计入录取成绩。其中,“统一考试”采用“必考+抽考+选考”模式,“选考”项目必须包括“球类专项运动技能”测试内容。
体育中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对激励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和体育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增加选择的多样性来体现个体差异性,很多省市为参加体育中考的学生设置了更多可选项目,包括球类运动、游泳、武术、体操等。有专家认为项目的增加更多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选择性,在拓展学生选择面的同时,也要注意学校师资或场地的准备,按照学生需要在体育课中开设相应课程。如果学校没有师资或者场地,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帮助学生完成教学。
广州体育学院教授裴立新说:“从改革过程来看,体育中考的影响力将推进到小学,小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和体质健康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家长会在中考前去给孩子报班补‘体育’来应付考试,其实对学生的健康促进是不利的。运动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健康,体育锻炼要有持续性,不能间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这个过程中,养成终身参加活动的技能至关重要,所以过程考试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督促作用,让家长主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促进青少年健康,培养他们这种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认为,“增加体育在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会改变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体育的看法。考试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之一,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开始树立目标,加强自己体育知识的理解、体育技能发展的能力等综合素养,避免考前‘临阵磨枪’,考后直接‘放下’,如此突击可能效果并不好。对于家长而言,需要加强对体育的了解和认识,改变育儿观,因为对于孩子而言未来不是只有培养孩子读书一个方向,从小培养他们的情商和动商等融入社会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对于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融入教学大纲中,让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