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人们对于“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认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指出,在缺乏行之有效的药物或疫苗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力是最有效的药物。免疫力作为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消灭和处理外来侵入或内部病变的病毒、细菌和细胞等任何异物的能力,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均衡营养和适度劳逸等方法提高自身免疫力水平。同时,体育作为生活权利和生命本能的体现,联合国明确指出其对于促进和平、健康、平等、教育等方面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家庭作为受法律保护、以感情为纽带而建立的一种生活“自组织”,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健康行为等更容易相互影响和传递。儿童青少年作为社会和家庭关爱的对象,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和运动窗口期,其免疫力水平的稳定、健康行为和运动爱好的养成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健康理念等息息相关。研究指出,家庭中的示范作用和体育态度对培养儿童青少年锻炼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疫情期间的线上亲子体育活动使人们加深了对家庭体育的重视,普遍认为“家庭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也通过网络化设备便捷了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运动技能等的途径”。
因此,在构建共建共享、人人参与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保温疫情期间的家庭体育氛围,进一步发挥家庭体育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引领作用,把握住儿童青少年运动窗口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我们认为,儿童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应依托家庭体育引领疫情之后的健康生活新风尚,使儿童青少年家庭体育活动常态化、家庭健康教育科学化、家庭生活方式多元化,以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可持续提高。
一、家庭体育驱动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常态化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发布多项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法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儿童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其中体育促进健康已成为社会各界一致认可的长远式、早介入、低碳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过去,我们经常从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和市场参与的视角去审视政府、学校等在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方面的因素和角色,诚然,家庭作为儿童青少年为生为学、为人之道的自组织,更应承担起其培育体育参与习惯和素养的责任。
“早早在小朋友心里种下体育的种子,让运动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中国女排国家队队长朱婷认为这是儿童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关乎全民身体素质。一般而言,家庭是儿童青少年体育意识树立的启蒙地,家长较早开始培养儿童青少年运动习惯,驱动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常态化,是家庭体育基本社会价值的体现。疫情之后,人们的活动范围回归正常,我们认为,家庭体育的概念也应该更加广泛,不应仅停留在“居住家中健身”层面,其概念应拓展为居家、在学校以及在户外等由家人成员自组织的或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常态化、科学化的健身行为。要将家庭体育视为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养成自律健身行为以及发展身体素养和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让体育从家庭生活的“调剂品”变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因此,我们建议依附于家长工作单位、家庭居住社区、学生就读学校等组织,定期举办亲子运动会、亲子体能测试等活动以提高儿童青少年家庭体育活动参与频率;依托行政机关、科研机构、体育社会组织和商业类组织共同关注家庭体育发展,通过设计活动、设定规则、创新内容、科学组织和划分级别等途径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家庭体育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二、家庭体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科学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今,年轻一代的家长对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体育课程已不再是儿童青少年养成体育习惯和获得体育技能的唯一渠道。一方面,在体育技能培训产业刺激下,社会化、市场化儿童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蓬勃发展,给儿童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多元化、多项目融合文化、教育、娱乐等元素的体育技能培训、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文化展示等,极大程度丰富了儿童青少年生活;另一方面,家长已意识到处于“窗口期”的儿童青少年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其身体素养,否则就会错过一生中无法弥补的身体素质提升敏感期,如3至6岁儿童大脑体积会越来越大、神经连结继续发展,粗大和精细动作技能会快速提高,在科学体育锻炼干预下效果会更加明显等。显然,家长重视体育锻炼和挖掘运动潜能的意识,在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疫情之后,我们认为家长应与学校、培训机构等通力合作引导儿童青少年在安全状态下,进行体能素质、趣味、运动项目等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进一步提高其体育促进健康的意识与体育运动常识,确保家庭体育教育的及时、准确与科学。首先,家长健康意识先行,发挥引导与指导作用,如家长通过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培养自己的体育素养,经理解吸收后以“你问我答”“直接讲述”或“故事汇”等儿童青少年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形成亲子间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互动,提高家庭成员整体的体育理论素养。其次,支持儿童青少年接受正规培训机构开展的体适能、体育技能培训等活动,鼓励其向家人展示所学,或角色扮演“小小老师”教授家人体育锻炼的方法,这样做既可以使儿童青少年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也能在演练中巩固所学,同时加强家庭体育氛围。最后,从健康生活习惯、健康饮食习惯改善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尤其是抵制当下垃圾餐饮、电子产品过剩、熬夜等不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寝居生活、营养膳食等生活习惯,养成健康自律生活行为,发挥家庭对其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家庭体育拓展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多元化
在进入休闲时代后,健康意识的提升使得具有闲情逸致的旅游、体育和文娱等活动逐渐成为受大众青睐的生活方式,其政府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消费经济发展,扩大供给渠道以满足大众多元化生活消费需求,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家庭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疫情期间,大众封闭生活方式使得儿童青少年正常学习、工作、健康和娱乐等被打乱,但不难发现,其封闭状态更是检验和培养儿童青少年自律能力的契机,在复杂社会影响下,若加之家长溺爱等情感输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心理健康危机等行为直接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儿童青少年更需要构建语言、逻辑、人际、体育和音乐等多元智能素养。
研究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常常因“学业压力重”“无家长陪伴”“无专业指导”等原因疏忽体育锻炼,也时长因缺乏自觉性和家长的有效监督而过度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电视剧等无益于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休闲活动。因而,我们认为应在家庭中塑造体育的核心地位,一切活动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拓展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健康化和多元化。如为缓解儿童青少年用眼过度的问题,在其早晨起床、做作业休息间隙、晚上休息之前等时间,均可与家人一起做青少年近视防控操和90秒青少年脊柱课间牵拉操,既能有效引导亲子应对健康问题的实际操作,也能减少家庭成员闲暇时间的屏幕使用时间,丰富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家庭成员生活习惯和体育素养的差异性对家庭体育提出要求,我们认为以搭建家庭间关系网、通过社会机构提供服务等方式,举办具有趣味性、多样性和大众性的亲子体育活动,是疫情之后儿童青少年家庭体育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以亲朋好友、邻里街坊和学校同学等为家庭之间的关系网,构建参加多样化家庭体育互动性活动的平台,尤其是以家庭聚会等形式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等大众化运动项目,也可以以一日或多日旅游的形式组织露营、徒步和攀岩等家庭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应提供多元化家庭体育服务,从活动类型、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和场地布置等方面提升儿童青少年家庭体育的参与感、获得感以及幸福感。
(武汉体育学院青少年运动训练评价中心 柳鸣毅 中南大学 胡雅静)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