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有体育场地优势,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和场馆给了高校师生多种锻炼选择。而田径作为“运动之母”,是参与人群广泛的基础运动,每到课后,学校的操场总少不了奔跑的身影,彰显着校园的青春活力。
资料图
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校所有体育课内均开展长跑活动,大一体育课上,学生开展12分钟跑,要求男生跑到2400米,女生跑到2000米,其他年级体育部则开展步道“乐跑”活动,在“乐跑”APP上一学期跑到30次,一次最少完成2000米。每年的师生运动会、新生运动会和“院际杯”冬季长跑比赛也少不了跑步这一项目,鼓励同学们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激发运动热情。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运动项目的丰富,大学生更需要坚持长跑这一基础运动。”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部书记、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学校体育安全委员会副会长梁凤波说道,“长跑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的肺活量和免疫力,改善久坐这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毅力,是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好方法。同时,学生面临学业和生活压力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学校开展以关爱心理健康为主题的长跑活动,让专业教练带队,使学生转移对生活压力的注意力,放松心情,调节心理矛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长跑是否必要,数据会“说话”。梁凤波表示,近年来体测结果显示,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学生柔性、耐力、速度等素质指标稳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学会常委刘俊一也认为大学生坚持长跑很有必要,“在大学阶段,更应该养成主动健康的理念,锻炼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即使在寝室也可以进行锻炼,而长跑是一项为所有运动打基础的运动,更应该坚持。东北师范大学会组织迷你马拉松比赛,同时依托‘校园跑’APP进行校园健康跑,要求学生每学期跑够80公里,而且APP还具有社交功能,一个人跑步可能很枯燥,学生可以组团跑、线上约,让跑步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然而,在许多大学校园,由于安全问题的发生,过去传统的长跑比赛、长跑项目严重缩水,甚至不见踪影。对此,两位专家都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坚持科学训练、合理健身,平衡好长跑和安全的关系。梁凤波建议,要提高安全意识,制定完备细致的安全措施;指定长跑活动专业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检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提高对医护人员和救急设备的投入,鼓励学生摆正心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重视对学生的运动安全教育,例如参加跑步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长跑结束后慢跑或行走一段距离,再慢慢停下来,运动后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尽量小口慢饮等,最大化降低事故的发生。
刘俊一提醒,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健康监测,做好运动前的运动风险评估,测一测学生的最大摄氧量、心肺能力水平、关节灵活度、平衡能力等基础运动指标,看看和以往相比有没有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在校学生来讲,要连续、连贯地锻炼,坚持运动习惯的养成,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训练状态制定运动目标,循序渐进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同时,注意不同的运动项目交替训练,全面提高运动水平,保持运动兴趣。
新时代的青年蓬勃向上,如今的大学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长跑这一传统项目也应推陈出新,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梁凤波表示,我们未来将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长跑形式,开展“彩色跑”活动,每站“打卡”不同颜色奔向终点;轮流追逐当领头羊练习中长跑;运用各种图形,让学生围绕变换行进路线做各种图形跑,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利用各种障碍练习长跑等,引导学生注重享受奔跑的过程。此外,通过开展校园运动会、单项体育竞赛和羽毛球活动等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形式,以培养学生兴趣为起点,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