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接受过这么多的花束,谁收到过这么多贺电贺信,谁听到过这么多由衷的赞美……祖国用最热烈的形式欢迎光荣凯旋的儿女,人们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为国扬威的姑娘。
这令人晕眩的祝捷旋风,年轻的女排姑娘们经受得住么?她们能正确对待祖国和人民给她们的崇高荣誉么?
人们相信她们能。因为有令人相信的事实。
一杯美德酿成的酒
在女排夺魁的第二天,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请他们吃饭。美酒佳肴引不起姑娘们一点食欲。一个伟大的目标达到了,真是百感交集!胜利的喜悦和苦斗的艰辛一起涌上心头。翻滚的心潮,化作泪水,溢出了眼眶。
这是真正的幸福。她们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仅包含着胜利,也包含着苦斗。
姑娘们端起酒杯走到领队、教练面前。
“以往训练时,我们常常和你们别扭,让你们操了许多心,生了不少气……”说着说着,泪水奔涌而下。“请你原谅”这几个字还没有说出来,就已经泣不成声了。
袁伟民这位从开赛以来,别人哭他不哭,别人笑他不笑的铁汉子,热泪也不禁潸然而下。那位“婆婆嘴,豆腐心”的邓若曾,更是背过身去,掩面失声地哭起来。
他们想起了:这些看上去并不很壮实的姑娘,怎样把一个个重球吃下去,腿砸青了,胃砸疼了,头砸晕了,却不吭一声。
他们想起了:这些倔强的姑娘受过的委屈。有些是有意的磨练,有些则完全是误会。
他们为了使场上的核心人物孙晋芳经得起裁判的误判,能虚心听取同伴的要求,就有意委屈过她。在她练得稍有不好的时候,罚她加练40分钟,还不许她感到委屈,非把气练顺了才行。陈招娣、张蓉芳、杨希……她们一个个谁没受过这样的委屈呢!这可是比吃重球还难受许多倍呢!
如今,她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却首先想到别人的功劳,想到自己的不足,敬来了一杯酒。这是一杯伟大情操酿成的酒,高尚品德酿成的酒啊!
后来谈起这件事。郎平微笑着说:“一个人真怪,平时训练累得受不了时,我们恨不得咬指导一口,心想:‘等拿下世界冠军一定好好和你算账’。真拿下世界冠军了,想的却是:‘真不容易啊,领队、指导为我们操了多少心,真该敬他们一杯。’”她像说家常话。
听着这些感人至深的将美德表达得如此平常的话语,望着那稚气未消的高佻姑娘,我仿佛闻到了东京中国大使馆那醉人的酒香。
美丽姑娘的美丽灵魂
电视机正播着中日女排世界杯赛的决战。第三、四局我队处于不利地位时,有人对着电视机像祈祷又像呼吁:
“快让曹慧英上场吧!”
人民的信任,难道不是一个无形而巨大的奖杯吗?曹慧英是该得到这个“奖杯”的。
她的那场病曾使许多人,包括给她看过病的医生,都认为她很难再当运动员了。当时她毕竟25岁了呀,即使是没有停止过训练,到这年龄,也有不少人退出第一线了。而她已经停止了一年训练,又是大病初愈呢!
更有人认为,在排球运动中,她得到的荣誉最多:1977年世界杯赛的三个奖杯,全国人大代表、还有雷锋式运动员的光荣称号。她可以光荣引退了,再干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好的了。
荣誉是能使人变得懦怯、变得愚蠢。上下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被胜利的旋风刮倒了,被凯歌之声陶醉了!
然而,这位来自河北农村的姑娘却毅然回到国家女排,个人的得失算得了什么呢?她舍命为之奋斗的,是国家的荣誉,但这还没有得到,不能后退。
曹慧英练得那么刻苦。在晨光熹微的龙潭湖边的林荫路上,跑在女排队伍最前面的常常是她那修长的身影;在光亮平滑的训练房地板上,留下最多的是她的汗迹。新队员对加练感到委屈,她陪着她们一圈圈跑,一遍遍练。
在关键的时刻,起到转危为安的作用,不是偶然的呀!她应该得到人们心中的那个大奖杯!
在女排队伍里,这样病伤不能屈,荣誉不能摇的姑娘何止一人两人!再举一位杨希吧,她虽没有像曹慧英得到那么多的荣誉,可是,1977年,就在世界杯赛上,赢得的掌声和欢呼声,至今在人们的头脑里,还留下很深很深的印象。
1978年,郎平进队了,而且担任了主攻手。杨希就退到第二线。22岁的年华,声誉正在高峰,却要去当替补。这可不那么好受。
不久,第八届亚运会上,中国女排以0比3败给了日本。有人议论袁伟民让郎平打主攻是“用人不当”。杨希听到了,她怎么想的呢?从个人出发,对集体幸灾乐祸?不!她想的是:“要关心她,帮助她,鼓励她。”
她告诉郎平,在4号位要怎么打,遇到高个子拦网要怎么打……这次在日本,发奖仪式结束后回到旅馆,郎平突然患了胃痉挛。杨希像个大姐姐似的,整夜陪伴着她,睡在她身旁。
今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排决赛,我队3比0胜古巴,她打得不错,也是一位有功之臣呢!
荣誉不成为绊脚石,而成为加速器,让自己这个集体中的小小原子释放出更多的光和热,使别人温暖,使自己升腾,一起攀上新的高峰。这两位姑娘的美丽灵魂,正是女排伟大情操的一个侧影。
她的心胸像大海
11月,全国政协增补委员,在长长的名单里,人们看到了张蓉芳的名字。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吗?中国女排推荐的名单里,原来还有一个陈招娣呢!他们让领导考虑在两人中选择一人。关于这些,陈招娣事先都知道。名单公布后,没有她。
在我们见到招娣谈起这件事情时,她笑着说:“领导上告诉我时,我就想肯定选上毛毛。也应该选她。她比我年轻,选她对我们的排球事业更有利。”没等我们说话,她又说:“遇上这种事,要说思想上没有一点斗争也不真实,荣誉谁不愿要呀,但是摆正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就什么都想开了。”
真是一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姑娘。在这支队伍里,她算是元老了。苦没比别人少吃,伤也比别人严重。她为祖国奏起了世界性的凯歌,而自己却一个荣誉称号和奖杯也没有,她还是那么高兴。她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
“我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上了,我的荣誉够多的了。”
我们谈了不一会儿,她腰疼得坐不住了。她抱歉地说:“我要躺一下了。”刚躺下双手又捧着肚子,皱着眉头。坐在一旁的陈亚琼告诉我们:“去日本前,在南京集训,她就得了阑尾炎。因要去比赛来不及开刀,一直用保守疗法维持着。”
我们问她要不要把医生找来,她摇摇头。这位秀美的杭州姑娘,也是一位钢铁姑娘!
她也是女排队长,但她从不显示这一点,领奖她不上台,做报告她不上台,腰痛得动不了了,她却不下场。见荣誉不上,见困难不下。女排里有许多这样的姑娘。张蓉芳崴脚后坚持打到底,那是大家从电视里都看到了的。这是女排伟大情操的又一侧影。
幸福在事业之中
一位同志介绍说:“在运动队伍里,好教练员是疯子,好运动员是傻子。”他嘱咐记者写稿时别用这话。其实这话很有些道理。一位科学家就说过:“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某种程度的狂人。”大智若愚。这种“傻”,是邢燕子式的“傻”,是雷锋式的“傻”。她们的言行似乎悖逆常情,不理解的人,乃谓之“傻”。
这位同志在介绍了曹慧英、陈招娣……一个个“傻”姑娘以后,特别介绍了陈亚琼。
陈亚琼6岁时父亲去了香港,八年前母亲也去了。母亲想把17岁的女儿一起带走。亚琼却说:“我不走,我要留下来打球。”
今天她成了世界冠军队的主力队员,人们可能认为她留下来对了,不亏。可是她母亲走的那个时候,正是动荡不安的岁月,她才从福建省女排二队进入一队不久,离国家队很远,离世界冠军就更远了。
“你为什么不跟母亲走呢!”
“我去香港能干什么?找个工作混碗饭吃,搞不好还要靠别人养活。我从小爱体育,这方面我有基础。在队里我岁数最小,条件最好,我觉得自己是有希望的。”
怀着对事业的“希望”,而舍弃物质享受的“傻”子,在女排那止一个两个!为了事业而不顾家庭,无暇恋爱,放弃娱乐,甘愿吃苦!
袁伟民搬入新居半年了,邻居还没有见过他。
邓若曾的儿子,神经有毛病,常要闯祸,赔了钱还得道歉。他也常常扔下这个家顾不上。
在基地集训,好不容易晚上看场电影。又是《铁道游击队》,已经看过三、四遍了,但还是令人高兴:总算看了一场电影。……
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祖国、为了事业,不怕牺牲一切的集体。这些把为事业奋斗看作最幸福的人,人民有理由相信:她们不会停步,灿烂的未来会属于她们!
(发表于1981年12月9日)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