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中国运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不仅指出青少年是当代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但现实中,日益严重的身体姿态(简称“体态”)异常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影响到了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2020年11月教育部就青少年体态异常做出重要指示: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青少年学生预防脊柱弯曲教育、落实相关的健康促进行动。且《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文规定:学校应当积极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矫治工作。可见,以学校为场域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预防和改善青少年的体态异常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国家行动。而近年来逐渐成为势之必然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的新思想、新理念为这项行动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策略指导。为此,中国运动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希望用体医融合进校园的“良方”案例,提供消除青少年体态“顽瘴痼疾”的经验启迪。
一、导向:“体医融合”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的“一剂良方”
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为代表的一系列行动纲领强调:“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明确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在这种时代背景和时代号召下,“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的新视角、新理念、新模式俨然成为国家和政府的意志,成为实现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关键,成为体育、医疗与公共卫生领域竞相探讨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以及焦点问题。
二、责任:将“抽象性”理念转化落实为“现实性”行动
伴随着国民健康危机的不断加重与公共健康治理的逐渐加快,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体医融合”既是我国体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趋向,亦是减轻个人和国家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以及实现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虽然,“体医融合”现已被列为一项健康促进政策写进各类规划纲要和政府文件,由此带动着新一轮的体育与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体医融合”仍旧停留在了顶层设计层面的“抽象性”理念,并未切实地转化为、落实为具体操作层面的“现实性”行动。
所以,针对某一领域、某一人群、某一健康问题如何凝聚体育与医疗卫生的磅礴力量,如何统筹体育与医疗卫生的资源优势,进而到所聚焦问题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某一方面如何凸显体育与医疗卫生的角色责任,如何互补体育与医疗卫生的技术手段等成为“体医融合”进一步落地、落实、落效的关键所在与核心要义。
三、关怀: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形势严峻,潜藏巨大隐患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体质健康问题中体态异常由于其短期影响隐匿、健康隐患延滞而被淡化,甚至忽视。但从国内外区域流行病学调查中可发现:青少年体态异常检出率达到了45.00%~78.60%。如此之高的数字不仅令人甚为震惊,更让人极为担忧。因为,正常的体态既是青少年健康发育的前提基础,更是青少年健康生活的坚实保障。当青少年体态产生某些异常后,不仅会对其精神面貌和器官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还会诱发躯体疼痛与机能退化,甚至将导致生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生。
青少年体态异常的成因较为复杂。单从现象上来看,主要与青少年长期久坐、超重肥胖、缺乏运动以及不良行为与生活习惯等攸关;若从生理上来讲,主要是因为青少年骨骼与肌肉发育不平衡,骨骼缺乏肌肉的匹配性支撑力而导致。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青少年的体态异常属于一种可矫正、可改善型的功能性障碍,可以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也就是“体育+医疗”或“医疗+体育”的手段,早教育、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予以改变,乃至消除。(未完待续)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