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河北省王其和太极拳协会秉承“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常研、常练、常传太极文化,鼓励习练者在练拳中有什么心得、体会、感悟等记录下来,以期共同分享,共同提高。我是王其和太极拳第四代弟子,习拳数年,偶有所得,现不揣浅陋,将自己对本门“腾挪”之法的理解整理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斧正。
一、“腾挪”的作用
“腾”为阳,属实,有上升、腾起、前冲之意,故应该时刻保持以意贯注,意动即发之势。“挪”为阴,属虚,有移动、挪动、螺旋转变之意,所以应该时刻保持空灵圆活,意动即转之念。“腾挪”从字义上理解为两个概念,用时则要阴阳相济,和而为一,完整一气。“腾”可不“挪”,“挪”则必“腾”,腾可不挪快如电,挪则必腾疾如风,“腾”和“挪”都含有将动未动的预动之势。
“腾挪”在演练拳架和击技中贯穿始终,须臾不可失去腾挪之意,有了腾挪之意,拳架打出来会更加灵动飘逸,圆活舒展有气势,克服精神不振、软塌失神、凹凸呆滞之象,使拳架更具有观赏性。
“腾挪”在推手和击技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拳论云“神如捕鼠之猫、形如搏兔之鹘”就是对“腾挪”的最好诠释,捕鼠之猫除具备精神高度集中,松静蓄劲、专注预动之势外,一定还会保持遇到狡猾之鼠在一击不中的情况下的后续手段,直至达到捕获猎物之目的。
在推手比赛中,“腾挪”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现在推手比赛规则的局限性,导致在比赛中,两个选手都高度紧张,重心下沉,形成向前很大的“呛”劲,主要是怕对方把自己推出圈外失分,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常见的“顶牛”现象,“顶牛”是一叉一搂或者是都愿意把自己的手插到对方腋下紧紧贴靠对抗的动作,因回旋余地较小,引进落空也好,随人而动也好,先化后打也好,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其结果只能是身体灵巧点、力气大点的占据主动,失去了太极击技的本真,而“腾挪”之法的合理运用,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腾挪”在近身对抗的特点就是精神贯注、全身放松,不用大幅度的走化则能破坏对方的重心,在和对方劲点接触部位突然发力而获胜。
二、“腾挪”的练法
“腾挪”之法是一种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技巧,他能以弱胜强,在实战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推拳为例,初练推拳时,遇见较大外力会出现上下左右躲闪,二手二臂动得多,而腰胯动得少,身体各关节部位不会配合,随着功夫增大,上下肢体的协调,会逐步达到周身一家的效果,功夫越大,体会越深,“腾挪”的外形幅度越小,功夫高深者,身形看似不动,只凭内意潜转走化,在和对方接触点上卸力打力便可把对方击出。
拳论云:“拳练万遍,精华自现。”功夫应向架中求,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循序渐进,内外均衡发展的拳术,如果说腾挪之法或什么招式有什么特别的练法而不注重整个拳架的练习是不对的,这和拳论是相悖的,也是不会练成的。
拳论又云:“先在心,后在身。”意思是练拳时不能盲练,每个招式的内涵应该心里先知道,然后慢慢体会,最终功夫才能练到身上,腾挪也是一样,不必要刻意追求,但一定要明白他是怎么一回事,就是说心里要有!
练“腾挪”要遵循练拳的一切要领,明方向,懂劲别,知阴阳,立身中正,轻松顺随,做到形神兼备,内外相合,到一定功夫后,练架子要高度放松入静,大小关节,节节贯串,虚虚对准,不可有丝毫之僵力,纯粹以意导形,然后把全身之力由上至下,全部放松到两个脚掌之下,植地生根,意念甫起,脚掌之下和大地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喷涌而出,要刻刻体会气沉丹田,以腰为轴,两胯换劲,前进后退劲要转换,胯要折叠,时时刻刻有预动、爆发之意念,久而久之自会有所感悟的。
三、“腾挪”的用法
“腾挪”在太极拳中无处不在,但又非常抽象,它不像其他的拳式招式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纠正,所以平时练拳时多顾及其他一些要领,对“腾挪”之法有所忽视,久而久之,有些同学则认为闪一下或者是躲一下就是腾挪,这样的认为是不妥的。
太极拳中的腾挪和外家拳的闪展腾挪、躲避闪让是有区别的,躲避闪让只能让自己的身形散乱,身体的部分关节和肌肉僵硬,形成夹角,失去知觉听力和变化能力,容易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
活步推手、散手实战可以用腾挪,对方顶牛较力也可以用腾挪之法,概括而言,腾挪就是对敌时内意潜转而敌方无所察觉,自己移形换位而对方感觉不到我方的移形换位,且如猛兽抖毛般突然向外发出的力,切记:腾挪时精神要提得起,身体要极松极柔,要有折叠有支点,前节之力和敌紧紧咬合,不丟不顶。
以定步推手为例,敌我双方均右脚在前,右手两个手腕相接,我左手扶敌右肘,敌左手也扶我右肘,敌我双方牵动往来,如敌此时控我双臂,并用巨力向我推来,因敌和我功力相当,此时如果转腰松胯化之,显然会产生撕扯拉拽的现象,此时应该用腾挪之法,提起精神,“掤咬”住敌方之力,让敌方感觉不到和他接触的力点有任何变化,随着自己内意的移形换位,腰胯转化,自己的重心己变,而敌攻击的那个部位己由实变虚,也就是说,我让开了敌人攻击自己的中心,同时,自己以实击虚,在同一接触点攻击敌人的中心,敌则必败。
当年刘仁海宗师和一外地精壮拳师切磋,你进我退之中,围观弟子们只见双方同时用抱虎归山向前发力,只听“扑通”一声,精壮拳师在刘先生身后五六尺远的地方脸往上背朝下倒地。事后众弟子们不解,向刘先生问道:“明明见你们都用抱虎归山推向对方,人家功夫就是不行也应该倒在你前面呀,怎么向前发出的力,人却倒在后面呢?”刘先生笑答:“这就是我给你们讲的腾挪之法,太极击技是因敌变化而变化,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想着用什么招法把对方制住是不合太极之理的,和那位师傅切磋,我无意中用了两个招式,你们只看到了向前推的这招,而忽略了后面的招法,那位拳师功夫好,体力好,又年轻,较技中感觉能用抱虎归山把对方打出,我力发出后感觉对方抗力太大,只能用腾挪之法,左手左胯回旋,右胯向前,右小臂侧击对方力点把人侧翻着扔倒身后,但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都不是切磋之前想好要用的什么招式,要根据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提前想好用什么招式把对方打出去是不对的,那样只能称为招式拳,不是真正的太极功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这就像听老师们讲拳,老师讲的拳理一样,但学生们的理解会有所差异的。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谁也不敢说把太极文化弄懂弄通了,达到顶峰境地了,在大太极面前我们都是学生,所以我们要有不耻下问,一探究竟的决心,更要有在练拳中有何体会、感悟、心得记录下来的习惯,以免时过境迁遗忘,想写也回忆不起来了。这样做对练拳会起到很好作用,又能完善本门派太极拳的理论宝库,更重要的是,你的几句练拳心得、体会感悟会成为后学者们的阶梯和捷径,善莫大焉,何乐而不为也!
赋顺口溜一首:
神乎其技其和拳,德真悟恒代代传;
金鸡独立式优美,白鹤亮翅人康健;
绵里裹铁浑圆劲,气敛入骨意在先;
吾门独有蹭胯技,移形换位力道变;
短打贴身用撬合,己力发出敌脚悬;
忽隐忽现腾挪术,内意潜转人飞远;
歌兮歌兮百四十,三言两语说不完。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