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发生了不小变化,即便是健身习惯,也呈现出了新样态、新特点:比如自觉与其他习练人群保持距离,比如呼吁室内封闭健身场所进行通风,比如要求健身器材也配备可追溯的“健康码”等。
资料图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人的健康意识大大提升,体育锻炼无疑是主动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但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进程的加快,传统健身行业如何根据疫情期间健身人群需求、习惯的变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全国各地陆续开放的健身场所,如体育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等大都做到了限制人流、进场登记、频繁消毒、定时通风,当疫情结束,这些有利于健身人群健康,可操作性强的举措完全可以保留,这不但是对健身人群负责,也是对自身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升。
疫情给全国、全球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参与锻炼,更加重视锻炼的条件、环境,倒逼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但愿疫情结束之后,你我都能摘下口罩尽情呼吸、锻炼,也希望良好文明的健身习惯、健身环境能够保持。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